学习上的“输出”,为什么极端重要呢?在用科学解读一个人也可简单实行的“知识输出”方法之前,首先我们必须了解的是“知识输出”的重要性。
学习上,输入和输出是为了生存(学好)的食物和水的关系,为了活下去,水和食物都是绝对不可缺的,而且必须同时得以获得充足的摄取。
看书阅读、受讲等,把知识“储蓄”起来的“输入”是必然的,因为没有输入就不会有自己的知识“金库”。
但是一味地输入而不做输出的话,除了记会造成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不牢靠之外,最坏的可能性就是让思考力低下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庞大量增加的知识信息会慢慢“夺取”大脑的容积,而让思考时要使用到部分渐渐“萎缩”。
美国padeyu大学的Carpick博士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报告指出,“与反复输入相比,反复输出更容易让大脑回路中的情报被定着下来”——在padeyu大学所做的,让不同4组参与者学习语言,1周后进行考试的实验中,中间插入输出(各种测试、习题、提问回答和朗读书写等)的2组在考试中的成绩,远远高过集中于反复输入(看、听)的2组。
就比如说,即使有人可以把整本英语词典背下来和熟知各种英语语法(输入),但也有可能不会说英语。而只有在输入的同时,通过无数次对话会话练习的输出,才会真正能试着开始英语的交流。
2、科学上,用在学习上的“输入”和“输出”时间的理想平衡点
在了解了学习上“输出”的重要性后,接下去要了解的重要环节是,“输入”和“输出”的理想平衡时间。
教育科学上,“输入”和“输出”的黄金比例是,「输入时间4:输出时间6」,但是这只是相对的解释,还需要分各种场景来考虑。
比如,基础学习期时——输入:输出=5:5;知识应用期时——输入:输出=3:7;考试前——输入:输出=1:7」,也就是说,随着学习上的深入,提升在输出上所要的时间是必要的。
上面介绍到的美国padeyu大学的Carpick博士报告中也指出,在实验中,进行学习过程中输出行为的被验者们,即使隔开一定期间也能考出好成绩。
当然,输入做的不好做的不多时,也肯定没有输出的事了,所以不管什么学习,首先要做到一定程度的输入。
总的来说,正确的输出方法,不是完美地完成输入任务后再开始输出,而应该是在学习开始后,做好一定内容的输入,继续学习的过程途中,最应该做到的就是交互反复地进行输入和输出的切换,然后在一段学习任务完成后,做最后的强化输出,在一个周期后再次强化输出(复习+练习、教授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