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导读
汉字看似平凡,却有着漫长的不平凡经历。它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负载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它具有超越方言分歧的能量,长期承担着数亿人用书面语交流思想的任务,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它生发了篆刻、书法等独特的东方艺术。在当代,它又以多种创新性方式进入了计算机,从而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解决了现代化信息处理的问题,迎接了高科技的挑战,使汉语信息和东方文明顺利地传播到全世界。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壹
甲骨文
原始时期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小臣墙牛骨刻辞”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绝大多数都与占卜相关,因此甲骨文亦被称为“卜辞”。
《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由贞人(巫师)主持的占卜,在商朝后期成为殷商王室的主要社会活动,因为对神崇敬的缘故,凡事必卜,用占卜的方式来问询神意。并将所占何事、贞人、王等,时间、地点、过程记录(刻)下来,所刻内容涉及当时的天文、气象、地理、婚媾、职官、世系、征伐、刑狱、农耕、渔牧、狩猎、交通、祭祀、疾病、水灾等等,几乎囊括了人类所有的日常活动。
贰
金文
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金文,指铸造或者凿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因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周代以前把铜称之为金,因此金文也被称为吉金文字;又因青铜器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故金文又称钟鼎文。在书法中一般又统称为大篆或籀书。
《大盂鼎》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之作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商代的金文,早期通常仅二三个字,多者也不过四五字;晚期有多字者,但字数未过五十字。
商代金文的内容较简单,或记器主之氏族,或标铸器之氏族或制作者,或述祭祀何人,或表存放地点或使用场所。这时期的金文,一般都铸在器物的内底、腹底等不引人注目之处。
继商代之后的西周金文,与商代金文相较有了较大的发展,除了大量的数十字的短文外,长篇巨制者已非屈指可数。其内容也已颇为复杂,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法制、礼仪、生活等各方面。
西周之后的金文,经过了春秋时期的平稳沿续后,到了战国晚期终于衰落了。
叁
大篆
西周晚期时期
大篆,字体名称,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也包括其中。大篆狭义上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大篆亦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石鼓文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名为“乍原”的石鼓所刻文字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西周后期,汉字逐渐演变发展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秦国文字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继承西周大篆的秦国文字。
肆
小篆
约秦朝流行到西汉末年
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一直从秦朝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因为其字体优美,颇有古风古韵,所以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战国晚期秦国《诅楚文》石刻汉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削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伍
隶书
起源秦代,通行于汉代
隶体又称“隶书体”,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礼器碑》汉碑中经典之作藏于山东曲阜孔庙
隶书是由籀文的草率写法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因为籀文圆转弯曲的笔道太多,写起来很费时间,所以人们在非郑重的场合,就将字写得草率一点,一些本该工整的弧形笔道变成了比较平直的笔画。这种字体在战国后期的秦国开始出现,后来逐渐流行开来。
历年各地出土的战国时期秦国的兵器、漆器、陶器上,笔划省减、直多弯少的简体字都出于当时的工匠之手,已是隶书的雏形。程邈本是小吏,在狱中对照大篆把他熟悉的简体字加以整理,也是合乎情理的事。
关于隶书的起名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因为这种字体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差役、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
陆
楷书
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
楷书,汉字的一种字体,也叫楷体、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辞海》书中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赵孟頫《胆巴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 颜真卿《勤礼碑》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柒
草书
始于汉初
中国草书是汉字的一种书体,在艺术表现上是中国书法中最高难和最高要求的书体,其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张旭草书《古诗四帖》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任何书体在使用中都有简便易写的要求,发生省简笔画和潦草的趋势。这种趋势是文字演变的主要原因。每当社会变革和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文字应用频繁,个人随手省简,异体字出现的速度加快,为了使文字更加利于应用,势必要加以纠正。
捌
行书
产生于汉代,东晋发展成熟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其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王羲之行书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用笔、结体、章法上变化无穷,是自由度最大、包容性最强、兼容性最广的书体。
“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地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因此,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宗白华《艺境·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
而书法的艺术美是从线条这个最基本的元素开始的。汉字在历史进程中不断的演变,线条也相应的演变。从审美的角度看,正是由于行书线条的千变万化,才给书法艺术增加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才使书法在表现形式上显得更加完备与丰富、绚丽与多彩。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汉字也几经演变逐渐趋于规范,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五种字体,这几种字体的结构体势不一,又造就了众多的书写方法。
因书写方法的不同和实用与审美的变化,这五种字体并非齐头并进,而是此起彼落,各领风骚数百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