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今天在在记者会上谈到灵活就业问题。他说,目前灵活就业有2亿多人,形式多样,就业面广。要让灵活就业形态既解燃眉之急,还要富有活力和创造力。
国家人社部今年7月公布数据,我国灵活就业从业人员规模已经达到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个人经营、非全日制以及新就业形态成了灵活就业的主力军。创新创业成为了灵活就业的新主流,在互联网盛行的当下,不少人也通过互联网+实现了灵活就业。据保守统计,中国农村闲置房达2000万栋。中国创造学会理事赵晓凯近日向人社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提出建议:让2000万栋农村闲置房“开门”,欢迎灵活就业2亿人下乡进行创业,以破局人才下乡的难题。
赵晓凯于2021年12月29日晚,把此建议发农业农村部长!
上世纪9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针对有组织、有劳动合同的正规就业,提出了“非正规就业”概念。2011年国际劳工组织再次提出“非标准就业”,即没有标准的劳动合同关系、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没有直接管理者并受其管理的雇佣模式的、更加灵活的就业形式,包括兼职雇佣、临时性雇佣、分包合同雇佣、自雇佣、家庭工作等。2021年年初,国际劳工组织发布了《2021年世界就业和社会展望》报告,报告指出,数字化劳动力平台正在为年轻人、妇女等以往被传统劳动力市场边缘化的人群提供新的工作机会,非标准就业人口数量上升。灵活就业兴起是全球性现象。
中国灵活就业也在蓬勃发展。李克强总理在7月2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过去很多人一讲就业就是‘固定工’,现在要转变这种观念。我们支持的非全日制就业,可能是‘临时工’,也可能是一个人服务几个单位、兼职几份工作。”“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要支持非全日制就业。”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杨伟国院长在《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1)》蓝皮书发布现场表示:受疫情和国际贸易环境双重影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扩大就业途径、创造更多灵活就业机会将成为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关键,同时也符合“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国家战略要求。
赵晓凯自2020年6月回到浙江老家开化县创办了“霞山乡村振兴美术馆”,他看到了人才下乡难的普遍现象,已严重影响了乡村振兴,赵晓凯一直在思考,如何尽快破解这一难题。2021年12月25日,赵晓凯参加了中国创造学会学术年会,会上,知名创造学专家、《行为创造学》创始人庄寿强教授作了主题发言,庄寿强老师关于提高创造力的观点启发了赵晓凯,赵晓凯运用“创造性思维”的原理进行了思考,赵晓凯发现,人社部今年7月份公布,有2亿人属于灵活就业人群,这批人群没有标准的劳动合同关系、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互联网+技术,其中也不乏有创业梦想的各类人才,把灵活就业中的人才,吸引到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另一方面,不少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业生产,住房被大量闲置,保守统计,全国有2000多万栋,完全可以通过政府动员等手段打开大门,供灵活就业下乡人才季节性居住或长期居住,办公生活一体化利用。上面这个创造性思维的成果,他的点睛之笔在于,把城市灵活就业人群,他们富余的精力和时间,以及创业的梦想与技能,与农村闲置房充分结合,从相当程度上可以解决“人才下乡难”的问题,推动乡村振兴,还可以提高灵活就业人群的就业创业机会,可谓一举多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