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说过一句话,“我的血管里85%流着格雷厄姆的血,15%流着费舍的血。”
如果将他们三个人按照美国发展史来排序,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时间轴。
格雷厄姆活跃于资本主义危机爆发的前夕,投资原则是以低估价格买入平庸股票。到了巴菲特这一代,美国一超多强,繁荣昌盛,投资讲求的是以正常价格买入优质股票。而费舍的时代处于这两人之间,二战以后,百废待兴,叠加当时科学技术理论的极大突破,工业、电气业点燃了一代人的生活激情,他也形成了一套以成长股为核心的投资哲学。
全书的核心观点是寻找优良股的十五个要点,对于这样不同年代不同市场的投资书籍,比起单独的记录这些要点的内容,更有意思的一种玩法是参考费舍的看法,试着在本土市场中找到那些可能体现这些重要原则的行业或公司,以此为例加以分析说明。
原则1:这家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有没有充分的市场潜力,至少几年内营业额能否大幅成长?
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工业发展全球领先,美国家庭对电视机的需求趋于饱和,但通信和自动化设备之类的电子行业方兴未艾,摩托罗拉公司抓住时代红利成为那时的双向电子通信领域龙头。
可见所谓市场潜力与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国家发展阶段紧密相关,纵观A股发展史,08年以前经济引擎依靠投资驱动,“煤飞色舞”家喻户晓,15年以来,移动互联网成了人们生活的背景色…而立足于当下,未来可能还有充分市场潜力的行业:①(新)能源;②科技(优势制造业);③金融;④消费;⑤医疗保健。
原则2:对于当前引人注目的生产线来说,如果其中大部分潜在的增长率已经开发完毕,管理层是否有决心继续发展能够进一步增加总销售额的产品或者生产方法?
这个原则简单来说,就是公司有没有足够的前瞻性,在第一增长曲线还在红利期,就着手开发第二增长曲线,做到“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想着田里的”。
一个典型案例是当下的隆基股份,以单晶硅片为基点,一体化战略扩张至组件,20年成为组件龙头,21年3月4日跨界收购森特股份着手布局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抢滩下一片万亿级蓝海。
另一个例子是消费领域为人熟知伊利股份,早在20年代初,伊利凭借利乐包的技术做常温奶,突破低温奶保质期短的痛点,将内蒙的奶源推向全国;14年伊利推出“安慕希”杀进常温酸奶的赛道,借着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称霸常温酸奶市场;目前进入第三回合,新品类“中温奶市场”,伊利能否继续维持优势地位?又有怎样的战略安排?
原则3:考虑到公司规模的大小,公司在研究和发展上付出的努力是否有效?
这个问题非常艰难的地方在于,如何去界定“公司在研究和发展上付出的努力”?看费舍的回答也只能以结果论英雄,“去近距离地研究在过去一段特定的时间内,研究机构的成果对销售额或者净利润有多大的作用”。考察的实质是管理层的能力和进取心。
但这个问题在财务界有一个更具体的讨论,即研发投入,是资产?还是费用?在现行会计政策下,要求企业把这一部分支出当成费用处理。后期开发阶段,产品已经非常接近商业化,预计很快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会计政策就允许把这部分投入资本化,也就是认定为企业的无形资产。至于这个程度如何把握,有两个方法可以帮助判断,分别是“与同行比”和“与自己比”。
科大讯飞,一家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企业,2018年的研发投入资本化比例是47.02%,同行资本化比例大约在20%,这合理吗?不知道。可能是公司技术确实比同行更加成熟和领先,离商业化阶段更近;也可能是简单纯粹的为了美化当期报表利润,降低同期费用。再来看,随着这些年随着研发投入资本化比例的提高,公司利润率不但没有上升,反而还有所下降,这个问题就更值得商榷了。
原则4:公司是否拥有高于平均水平的销售队伍?
有了产品,那还得卖出去。公司的成功建立在对生产、销售和研究这三方面的考虑的基础上。对于销售,通常我们习惯性去关注公司营收和营利的增长变化,但费舍提醒,公司是否重视销售团队的建设以及以怎样的方式实现销售似乎更加重要,毕竟这是一个关乎“预期”的游戏。
具体有如当年的国际商用机器IBM公司,公司一般销售人员有1/3的工作时间是在公司举办的培训学校里面学习。
回到我们熟悉的市场,谈及销售,印象中闪现的如今沦为三傻之一的保险行业。以中国平安为例,2018年公司主动开启寿险改革,目标之一就是清退低素质代理人,代之以高素质代理人,所以自2018年下半年开始,平安的代理人队伍开始缩减规模,从2018年的140万人下降到了2021年100万人左右,至于改革成效如何,目前可以观察到的情况是单个代理人吸收保费数据的上升,但整体新业务及续期业务保费仍在下滑。无论如何,至少从这个原则来看,公司在做一件难而正确的事。
原则5:公司是否具备有价值的利润率?
“有价值的利润率”这是一种很微妙的表达。不是高的利润率,也不是低的利润率,是“有价值”的利润率。那什么是“有价值”的利润率?从投资者的立场来看,销售只有在能带来利润的时候才有价值。检查利润的第一步是研究公司的利润率,第二步则是探究维持其背后的原因,是来源于公司深入人心的品牌价值,亦或具有技术壁垒的差异化产品,还是单纯的产品价格上涨。前者有如茅台,这个不用多做解释。中者如隆基股份,借助工艺的优化,其硅片毛利率高达30%,而行业老二中环的毛利率不过15%左右。后者多跟具体的市场环境相关,如19年初攀着“二师兄身价”的温氏股份,20年因疫情发家的手套老大英科医疗以及21年生产六氟磷酸锂的多氟多。
原则6:公司正在为维持或者增加利润率而做些什么?
看公式。销售利润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费用)/ 营业收入×100%,所以要维持或增加利润率公司能干啥?1增加收入;2降低成本;3减少费用。书中提到一个运输公司的例子,随着当时人力劳动成本的上升,聪明的公司使用新型的仓储箱,采用新的运输方式或把货物存放于分公司防止交互送货,从而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最快捷的手段是提高产品价格,如茅台,在过去十年中提价三次,但敢于持续提价的前提是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提价行为的背后是深入人心的国酒品牌,国酒品牌的背后是2001年开始就和市场死磕“国酒”商标,坚持高端高度白酒路线。反过来,当整个行业的利润率由于周期供需的不匹配再三地增长时,对长期的投资者来说不一定是个好消息。
原则7:公司是否具备出色的劳动和人事关系?
坦白讲,这是一条重要但不好下判断的原则。对于高管在公开渠道表达的信息,给出的结果通常是偏乐观,毕竟家丑不可外扬。这也体现实地调查的重要性,费舍提及“闲聊”的方式,可以从内部员工、同行、竞争对手、供应商和顾客等层面去探究公司内部的人事关系。我觉得从外部看,招聘的热门程度和离职率倒是两个不错的观察指标,这方面的表现得最显著的莫过于互联网龙头,京东、阿里、腾讯。
原则8:公司是否具有很好的行政关系?
这也是实地考察都不好下判断的原则。但在国内市场有一类具有这方面争议公司,国有企业。因为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在某些时期甚至要承受政策性的亏损,在其内部往往存在一些令人诟病的行政关系。与此作对比,或许是对公司行政关系下判断的一个方向。
原则9:公司的管理是否有层次?
管理的层次,其实是分阶段的。书里也承认,“独裁式管理的小公司可以把生意做得相当好,并且在很多年内可以成为很好的投资对象”。创业初期,靠的是人治,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伙好好干,未来什么都有,这场景,不就是阿里的十八罗汉?成熟期,得诉求法治。还是阿里这家公司,成熟以后推出了职业天梯体系,大体分为专业型的P级和管理型的M级,一级一级打怪升级。
原则10:公司在成本分析和财务控制方面做得有多好?
一个能够长期控制成本节约费用的公司,折现的是管理人一系列战略决策的智识和胆量。老规矩,举例而言,还是隆基, 公司2016年将产能布局在宁夏云南等低电价的地区,为的就是降低生产成本。除了成本端,还可以看费用端。东方雨虹,也属于高效经营的范畴,在环境很差的12年和13年,收入都未见明显的减速。与此同时,销售费用大幅低于收入增速,似乎达到这样的增长很轻松。虽然没有绝对性的技术突破,但通过一系列规模、品牌、产品线和销售服务网络上的优势,在费用控制上做到了极致,也可能形成一种难以被颠覆的市场能力。
原则11:关于竞争力的强弱,公司是否在商业的其他方面,尤其在行业内的领域为投资者提供重要的线索?
这是一个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对于医药企业,专利毫无疑问是竞争力的体现,国内市场上还出现过一次关于医药专利的“投机”,一家医药公司,信立泰,抢在美国医药巨头抗凝血原研药之前,在中国上市了相关的仿制药,此后因为国内专利法的行政保护,一时竟没有对手。此外,还有一个较为普遍的参考指标是公司是否能够参与行业内某项标准的立项。
原则12:公司是否拥有短期或者长期的利润前景?
这是在业绩讨论上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即业绩的可持续性如何?最近因为疫情的反复,疫情相关的概念股也在此起彼伏,萦绕在这剧烈的波动之间始终有一个投资者必须面对的市场分歧,新冠疫苗是一次性收益还是持续性收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从远期看决定了收益的空间,从近处看也影响了交易的频率。
原则13:在可预见的未来,公司的增长是否需要足够的股权融资,以保证更多发行在外的股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预期的增长来抵消现有股东的利益?
这个原则在公司管理类的书籍会花费大篇幅来论述,公司是否会有持续的资本支出?对于管理层应该采取债权融资还是股权融资?不同融资方式的区别在哪?又体现了管理层对业务怎样的态度?对投资者的影响如何?等等等等。
重资产类的制造业估值通常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它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持续的资本性支出,不断地增发,到头来不过是一只不会下蛋的老母鸡。这个原则在唐朝对现金流讨论一章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把三种不同的现金流按照流入流出两种情况,可以简单得出8种不同现金流状况组合, 其中“+--”型应该是我们梦寐以求的那类印钞机企业,经营现金流入表明企业经营正常;投资现金流出表明企业正在扩张;筹资现金流出表明企业还债或回报股东。也就是说,企业靠着经营现金流入,实施投资并同时清偿债务或回报股东。如果经营现金流入持续大于投资现金流出和筹资现金流出的总和。这样的企业,靠着挣来的钱不断扩张,同时还能减债或分红,是典型的奶牛型企业。
原则14:管理层是否在一切顺利时才能坦率地与投资者谈论公司的事务,而在出现麻烦和失望情绪时就保持沉默?
原则15:公司是否具有一个毋庸置疑的诚实管理层?
这两个原则实则都是对管理层的考察,而且还是对其品质的考察,如果上面所讨论的原则决定了一个公司成长的上限,那么这两条原则影响的是公司收益的下限,甚至是底线。美国曾经最大的能源公司安然,出现危机之后,为了维持“正”收益,还煞费苦心隐藏债务。当然还有国内獐子岛的通了灵的扇贝,还可以动不动就自己逃跑。对于这类问题上出现瑕疵的公司,对待的最好方式就是拉入黑名单,从此不相往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