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小的出差(车程1.5h我堂姐家所在地),中午抽空和我堂姐吃了个饭。(住的远以前应该是没有单独吃过饭)(寒暑假会见面,单独聊天不多)。
在吃饭前我有一丝丝在想要聊啥会不会尴尬,实际上见面后话题就没有断。我俩分开以后我在想为啥和我预想的不一样呢?从内容和聊天方式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内容上:我俩刚见面聊了两句吃啥,最近工作咋样。走到麻辣烫店夹好菜后,我开始问我姑妈(她的妈妈)在哪,话匣子打开了,先后从姑妈,聊到另一个堂姐(她的姐姐),再到老人的健康,再到她家装修房子出现的问题...
分析一下内容,我发现聊天话题有特点:从刚开始的聊我们自己,说了两句就没了。到后面的聊共同认识的人事物,聊周围的事情,所见所闻所感就比较容易说出来,而且话题容易发散,自然而然就能过渡到下一个。甚至出现最后都聊不完的感觉。
进而,我想如果不太熟的人聊天,可以从你们有共同点的方向开始,聊其他的人事物,比聊当事人更容易打开话匣子。(能见面能聊天,肯定是有一个链接的部分,可以把察觉的眼睛放在这个链接的部分,会更容易一点)
第二在聊天方式上,刚开始我问她工作咋样,我说我为啥来这里,一问一答的方式聊工作,而且工作的话题和亲戚聊天不是重点,因此我把话题引向链接部分(共同的家人)。在这个公共部分,我们的聊天模式变为a问家人最近咋样 b说她最近想...,a可以接着b说的分享一些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也可适当输出看法想法,话题就延展开了。
从上面的分析,聊天的方式一问一答肯定是不行的,而且要有来有往,两个人都承担了问和答的角色,(这就是为啥聊两个人链接的部分就比较容易打开话匣子输出)。
这个聊天方式可以总结为一个简单的循环,a问~b分享(a倾听)~a发表看法(b倾听)~b发表看法or发散话题...这样一个循环,就可以聊的停不下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