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地鸡毛之苏轼

一地鸡毛之苏轼

作者: 菲婧 | 来源:发表于2019-06-23 22:26 被阅读0次

    今天是唱歌的日子

    起床:6:00

    就寝:12:00

    天气:多云,大雨

    心情:愉快


    叫我起床的不是闹钟是梦想

    本月重要成果:

    坚持日更64天,古筝学习一学期

    成功日志-记录三五件有收获的事务

    1、今天完结了《南屏晚钟》的合练

    2、和妈妈一起顺利办完了她的事情。

    3、完成了每次去唱歌用的绣花丝垫,很漂亮。



    财务检视

    没有胡乱花钱,因为七月要去东欧,最近几个月都在攒钱准备交团费。



    人际的投入

    与朋友一起午餐,和朋友约好下周日一起去财经大学唱歌


    开卷有益-学习/读书/听书

    看书《苏轼,叙述一种》,语言诙谐,很好看,把很多名人写的栩栩如生,如同隔壁老王般鲜活,令我读之击节大笑。

    如:

    “熙宁初年,苏轼呆在直史馆,任了个闲职,如果他不想把自己弄得紧张,他就不会紧张。他尽可以闲适:翻点古书,弄点古画,写诗喝酒,悠哉游哉。他是有着道家思想的,他十分清楚闲适对一个文人的诸般妙用,但他就是闲适不起来。他要激动,要抨击时政。他首先把自己看成一个官吏,其次才是一个文人。这种角色定位,不失为理解苏轼的一个好方法。证据不难寻:早在他回老家居母丧时,他就写下了大量的政论文章,他有一套完整的见解。在政治上,他和王安石一样雄心勃勃,只是缺少机会而已。苏轼三十岁还呆在直史馆,他可能有点性急了。古人看待年龄的眼光和今人不同。三十而立,这是圣人讲的。三十未立,如何不急?苏轼干脆直接给皇帝写信,结果差点惹来祸端。苏轼写信也罢了,他还要议论。他管不住自己的笔,更管不住自己的嘴。他雄辩的姿态令人想到苏洵,他率性而为,又让人想到苏序。他是忍不住就要说的,正如苏洵忍不住要游山玩水,苏序忍不住要痛饮,要倒骑毛驴。把这祖孙三人画成一幅画,我想一定很有趣。直史馆是个议论的好场所,这儿有不少将得志和未得志的文人学士。当整座京城都在议论青苗法的时候,直史馆更热闹,每天都像开会。而会议的主持者正是苏轼,他是立场鲜明的反对者,又是消息灵通人士——朝廷的高官恐怕有一半是他的朋友。当时的情形是:苏轼到直史馆,必然发议论。而他一旦发议论,必然有许多只耳朵竖得老高。然而,有一个人不为所动。此人是苏轼最好的朋友,姓文名同,字与可。宋代的大画家,以善画竹知名于世。苏轼对他笔下的竹子极为欣赏,成竹在胸,就是苏轼专门讲他的。这是一位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家,虽然也在仕途,但决不议论新政。好像他眼里只有竹子,好像他看不见大地和大地上随处可见的饥民。在直史馆,他可能是唯一一个对苏轼的议论无动于衷的人。苏轼大论滔滔时,他要么充耳不闻,要么拉长一张脸。他时时为苏轼捏一把汗。《石林诗话》讲:子瞻多以时事为讥诮。与可极不以为然,每苦口力戒之,子瞻不能听也。熙宁四年(1071)七月,苏轼携眷到杭州任职,文同在送行诗中说: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题诗。

    文同的意思是想让苏轼做哑巴,不仅做哑巴,还得像个文盲。文同是最了解苏轼的,他曾在诗中写过:子平一见初动心。子平即子瞻。文同初见苏轼,心就为之一动,是相见恨晚的意思。一见如故的朋友,相知是不成问题了,然而时隔近千年,我的感觉却是:文同最不了解苏轼。面对西湖这样的美景却不能吟诗,苏轼就不叫苏轼了。历代游西湖者,何止亿万,不写诗的苏轼不过是其中一个,是没于众人中的一种存在。纵有苏堤,有个凝固的风光,却也孤零零的。好事须成双,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的诗句,情形就为之一变。这首诗是荡漾开来的风光,滞留于西湖的每一道波纹,它的散漫的永恒映衬了另一个凝固的永恒。如果当时的苏轼听了文同的劝告,置身西湖而不置一辞,岂不是损失太大?由此观之,文同实在是小家子气,亏他还是个搞艺术的。文人见不得美景,一见就诗情涌动。一般人见了美景,赞叹几句就罢了,文人却能摄其精髓。

    我想,中国文人的一大功劳,是激活了中国山水,使之从一种散漫的状态中剥离开来,提升为固定的审美对象。这所谓固定,并非要扼杀感觉。好的诗句或绘画,向来是能够激活感觉的,它们并不武断。恰好相反,诗句或画面指向了审美的多元和散漫。它们在提升的同时也在做着还原的工作。一切优秀的作品均在此列。萨特说得好:如果画家给我们看一角田野或一瓶花,他的画幅是通向整个世界的窗户;这条隐没在麦田中的红色小道,我们沿着它走得比梵高画出来的部分要远得多。我们一直走到另一些麦田之间,另一朵云彩底下,直到投入大海的一条河流;我们把深沉的大地一直延伸到无穷远,结果是,创造活动通过它产生或重现的几个对象,实际上却以完整地重新把握世界作为它努力的目标。每幅画、每本书都是对存有的总汇的一种挽回。萨特的这段话很重要,所以我加以摘录。后面还将大量谈及苏轼的诗文,这段话不妨视作小引。另外,我再次想到欧阳修的“山色有无中”,可以视作范例,证明好的诗句不仅是对某一风景的把握,更是以此为出发点,通向远为广阔的审美前景。”

    这是其中的一章,好看吧?这样的文章,令沉迷于网络小说弱智的我,不禁一气看了半本,还不停呵呵,吓到了我家的汪和妞。


    健康与饮食

    今日步数:11250

    今日锻炼:11分钟

    今日饮食:消耗407大卡


    好习惯打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地鸡毛之苏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ixg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