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论学习之境界

《论语》——论学习之境界

作者: 昊哲 | 来源:发表于2022-05-07 19:07 被阅读0次

            我们已经讨论过,学习的目的,方法。那么,学习又有着怎样的境界呢?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里,孔子已经指出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那么,这三者拥什么区别呢?我们可以从动机上做区分。

            知之者的动机,是外在的。知之者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有一个外在的人或者事,告诉着他们要学习。把比如老师告诉我们要背书,这些人就会去背书。并且常年下来,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拥有很多的知识,这就是知之者。可以说,动机事外在的。好之者,动机同样是外在的,好之者是当一个人知道一个外在的目标,而去学习。比如说我要考一个好大学,所以要努力。当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目标后,这个时候,我是快乐的,我自然也会想要继续学习。但是,还有一种更高的境界,那就是乐之的境界。所谓乐之,就是沉浸于知识本身,也就是,学习的动力来自内在,而非外在。

            那么,乐之者和好之者的区别在哪里呢?就在于好之者需要一个外在的目标,动力。如果对世界上的人说,以后我们都不需要做任何努力,就还可以想上什么大学,上什么大学,所有的财富都是想想就可以来的。这个时候,相信不少人都会丢弃所有的学习。但是,真正的乐之者并不会,因为乐之者的学习并不是为了一个目标,而是为了实现内在的“道”。

            那么,孔子的学习境界到达了哪一个层面呢?毋庸置疑,是乐学者的境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在这一则中,子路不知道如何形容老师,而老师自己给出乐回答: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那么,为什么孔子可以做到连已经老了,都没有被注意到呢?这是因为,孔子有了内在的乐,而这个乐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道”的领悟,也就是立己。另一个,是外推,也就是达人。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对于这一则,有些人认为孔子在强调君子需要“食无饱,居无安”,但是其实并不是这样。因为孔子说这个并不说君子不需要物质的生存,而是君子不聚焦这些。君子真正聚焦的,是内在的“道”,也就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正是如期,君子可以在别人都忍受不了的艰苦环境中,还做到快乐。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在这一则中,给与乐颜回极高的评价。这是因为颜回虽然身处贫困的处境,但是依旧乐于道。乐于修身,外推。儒家有一个乐,叫做“孔颜之乐”,这就是“孔颜之乐”。颜回和孔子一样,都把自己的快乐放在乐“道”上。

            那么,我现在的学习停留在哪一个境界上呢?我认为不同的学课,停留在不同的地方。就比如说数学,我觉得现在我已经到达“乐之者”的地步,接下来,就要把时间话在跟多的创造上,让所有的知识,活动,让心,兴奋起来。但是在有一些学课,比如说地理和历史,我还会停留在“知之者”的层面。有可能和我之前这方面的积累偏少有关,我现在对于老师提出的知识,我还是倾向把它们背下来。对于语文,我觉得我现在已经脱离乐“知之者”的层面,也已经达到“好之者”的地步。而现在,我正在想着“乐之者”进发。在课堂上,我努力不放过任何一个锻炼自己思维敏锐性的机会。“乐之者”,是我学习的目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论学习之境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ixx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