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复盘 | 从「头」开始,随万物生长

复盘 | 从「头」开始,随万物生长

作者: Holiday历险记 | 来源:发表于2021-03-22 23:18 被阅读0次

    今天是农历二月二 —— 剃龙头的日子。

    连续两天和朋友吃宵夜、喝小酒,虽然午觉补了蛮久,依然困乏。为了图个好意头,晚饭后去剪了头发,颇感焕然一新的清爽。

    三月,万物生长,宜从「头」开始。

    妒忌

    周五晚上去朋友家蹭饭。约好8点开饭,我有事耽搁,9点多才到,结果大厨K姐仍在紧锣密鼓地备菜,为了这桌东南亚风味她已经忙了大半天。

    避风塘炒蟹和大虾沙律自然无比美味,但最惊艳的当属面包咖喱鸡。

    所有菜做好,已经10点。K姐举着刀向餐桌走来,我们亦对见证奇迹的时刻充满期待。她在面包上划开一个十字,轻轻一掰,面包如花瓣盛开,汤汁顺势而下,浓郁的奶油咖喱味扑鼻而来。

    无论正宗咖喱味的还原和形式上的创意,必定是满载着对食物、对烹饪的热爱才能做出这样的美味。

    其他朋友也都是美食达人,大家边称赞,边研究着把鸡塞进面包的做法。只有我对做法毫不关心,只顾埋头吃。

    我不知道其他人是否对妒忌K姐的精湛厨艺,但于我是丝毫没有的。

    不妒忌,是因为我了解她为一餐饭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而我在这方面却从来吝啬;不妒忌,是因为我深知她对做好一餐饭的执着和用心,而我却从未在「饭」上下过如此苦工。

    所以我想,妒忌并不是无缘由的。我们并不会随便妒忌一个妙手回春的医生,弹琴如行云流水的钢琴家,或是以英文作为母语的外国人。

    我们对某个人心生妒忌,是因为TA 和我们有共性 —— 生活背景相似、研究同一个领域、喜欢同一个人,而TA 得到的结果比我们好。

    心生妒忌,是因为我们其实也在同一件事情上努力过、付出过,所以才在乎。

    很多年轻人常说,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这时候「妒忌心」似乎是帮忙发现热爱的一味良方。

    所以,不妨观察下,生活中,你对哪些人容易让你产生妒忌心,TA 或许就是你想要成为的样子,至少是前进的方向。

    三月,找到一个让自己妒忌的人,在TA 身上发现心中热爱。

    风格

    今天朋友发给我一个链接,是咖啡沙龙招募兼职作者的启示。她说:“感觉这个蛮适合你的。”

    想起最近总有新认识的朋友问我,最初是怎么开始做自由撰稿的,向哪些平台投过稿,我的回答是:“其实我没主动投过稿,都是身边的朋友帮忙介绍的。”

    前几年确实没想过会以写字为生,也没有开展副业撰稿费的概念。写东西更像是一种流水式的记录,记录对生活的一点点观察、把一些奇思妙想甚至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梦用文字呈现出来。

    但在这个不刻意的过程里,我做对了两件事:一是坚持,二是形成自己的风格。

    「个人属性」是很重要的特质,它将一个人从一群人中区别开来,是别人无法模仿的因素。

    这些天重新看《十三邀》之前的一些节目,第一期是采访罗永浩。他的一个观点是:未来行业的价值不落在组织身上,而是个人身上。虽然我并不喜欢将知识碎片化,但在这一点上,我非常认同他的判断。

    从兼职写稿件开始,我一直是个有脾气的乙方。我给自己定了个「三不」的规矩:不和调性和价值观不符的甲方合作;不完全按照甲方的意见修改,除非他能说服我;不以牺牲质量为提高效率的代价。

    虽然在这种无理取闹式的要求下,能接到的合作很少,但好处是合作过程都相对愉快,而且虽然是为甲方工作,但大多数作品中仍贯穿着我的个人风格,利于长期沉淀。

    也正是因为保持了自己的风格,朋友们看到合适的机会也会为我推荐,他们一看需求,就知道我愿不愿意、行不行。

    我相信对于文案、策划这类工作,自由职业和项目制合作是未来的大趋势,合作的基础就是品牌和平台的调性与合作者的调性是吻合的。调性,就是你的风格。

    三月,明确和用商业化的语言描述自己的风格。

    成长

    我是读商科的,对文字的感知更多地来源于观察、直觉和偶尔昙花一现的灵感,和专业的媒体人、新媒体人还是不太一样。

    在写文章方面,我的成长只能是在做中学,所以特别感谢我的合作方。

    前段时间为阿那亚写一篇家史的稿件,我先列了提纲,主编晴姐很快就给了我反馈,说「连接」并不能简单从身份上划分,要从更深层的逻辑去思考连接的内核,结构才更清晰,内容也更有深度。

    初稿之后社长建哥重新帮我梳理每个部分的层次递进和整体文章脉络,第二稿的时候终于达到了大家都比较满意的雏形。

    在这个过程中,这些资深媒体人没有否定我,而是告诉我思考的角度和怎样会更好,不断为我赋能,每次在我做出只要比上一次更好的内容时,就会给予肯定。后来建哥在我的稿件基础上又做了调整,我看着他的文字,明白自己距离理想中的优秀仍长路漫漫,但至少我找到了妒忌的对象。

    向专业的人学习,得到他们的反馈,是成长的捷径。

    另一个让我深感自己幸运的经历是上周参加 Livin 广州的选题会。大多数编辑我都是第一次见,但是意外地大家都知道我的名字,非常友好。我喜欢他们一边休闲下午茶,一边认真讨论的工作氛围。他们礼貌地让我先分享选题,他们给我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选题会结束后,我拉着主编跟他说我的选题计划,询问他的建议,他跟我分享了我之前并没有考虑到的因素。短短半小时,我似乎更能从运营和传播的角度去看待新媒体的内容。

    专业的、优秀的人从不吝啬分享,从不拒绝建议,让合作者得到成长,平台会成长的更快。

    三月,梳理自己的成长路径,为迅速成长中的自己寻找更多学习和展示的机会;猛烈地吸收和输出,让自己的能力对得起收获的好运气。

    意外

    前些天参加workface 的活动,分享嘉宾是个很有想法的摄影师。

    他最近在做一个拍摄项目,专注于记录不同女性从学生时代起、到组建家庭及之后的一系列变化,探讨关系的本质。我知道这是个很有故事的人,因为他本身也是故事的记录者,应该成为我的采访对象。

    我主动要了联系方式,然后发出邀请。隔天,我和摄影师拾柒、他的妈妈、朋友一起吃饭,然后又邀请他们来家里喝点小酒。

    我们几个年轻人围坐在地上,聊了很多关于自由职业、摄影、小酒馆、猫的话题,构想了之后做活动的不同形式。

    拾柒说他拍摄的对象也都有提前深度了解过,她们故事也可以好好写写。于是我知道之后还会认识更多新朋友。

    我向来是不太主动的人,但是每次主动和其他人产生连接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好结果。在蜂窝状的社会网络中,打通一个节点就有可能进入它背后的整个蜂巢。

    年轻人不能宅,至少思维上要多「出去走走」。每一个机会都藏着美丽的意外。

    这周另一件很开心的事是拿到 TheSoul Publishing 中国区 Lead SMM 的 offer。 Remote 和Part-time 的工作模式正合我意,中国市场这么重要,未来也有更多可能性。

    感谢勇于突破和尝试的自己,带来意外的收获。万一明年可以去布鲁塞尔开年会呢?

    Things don't always go according to plan. You never know what is going to happen. So the best bet is to grasp the opportunity once it appears.

    三月,走出舒适圈,更主动地连接,制造更多「意外」。

    专业感

    HR 让我准备照片传到入职系统时,我才发现我真的没有职业照,能找出来的照片都是以前办签证拍的。在形象上,我确实太不专业了。

    专业感,一方面来自知识和技能,一方面也需要视觉配合。

    打开衣柜,大部分还是 T恤、牛仔裤。这没什么不好,但之后我会把不合适的衣服收起来捐出去,尝试一些简约的职场风格。当为自己营造出某种身份时,精气神也会完全不一样。

    三月,重新定位自己,也请期待我的新形象 —— 有活力的专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复盘 | 从「头」开始,随万物生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iyc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