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找资料时,看到了2002年在稷山县博物馆参观时拍的片子。博物馆不大,在院子里的石刻碑碣部分看到有尊石像,当时当地的人员讲了它的由来,可是现在我看着照片,完全忘却了片子上的人物有什么故事。查了查资料,居然有介绍,整理如下。
这尊石像雕刻的是稷山县吴城村农民吴绍先(字伯宗)。吴绍先自幼家境贫寒,父母早逝,遗留有兄弟三人。当时,吴绍先居长,娶妻成了家;大弟伯桃,未满十岁;二弟伯乐,七岁孩童。为了生计,吴绍先农忙时务田庄,农闲以拉大锯解板为业,常年四处揽活,很少在家。他的妻子不贤,经常虐待两个弟弟,饭不让饱腹,衣不能遮体,严冬仅给破布衣裹身。冻饿之极,两个弟弟投奔梁村舅舅家,舅舅家也贫穷,舅母便在两个弟弟的膝肘处加厚些破棉絮,给点吃食,就让他们回家。两个弟弟惧怕嫂子的苛刻,只好沿门乞讨,流浪于他乡,在闻喜县境被人贩子拐卖。吴绍先返家时,不见两弟,追其因,知妻不贤。气极,先休妻。悲愤交加、伤心至极的他跑到父母坟前嚎啕痛哭并发誓:找不回两弟,誓不回家。
吴绍先扛起大锯,离家寻找,没有盘缠,就给人拉锯。春去秋来,年复一年。他顶严寒、冒酷暑,跋山涉水,餐风露宿,有时无钱吃饭,便沿街乞讨,最后无法竟然卖掉大锯。如此苦苦寻找历经十七年之久,走遍晋、陕、甘、豫、鲁、冀、川、吉八省之地,终在北京获悉二弟吴伯乐下落。伯乐曾被卖给京城一高姓官宦人家,吴伯乐才智聪敏,书法上又有造诣,高家待他不错,被提为官场效用。那时,伯乐已是官场红人,经常往来官衙之中,通过打听,绍先又得知大弟伯桃被卖给吉林省宁古塔(今宁安县)满人当苦役,实属奴隶性质。吴绍先得知伯桃下落后,星夜前往,时值隆冬季节,天寒地冻,行走极为不便,绍先心急如焚,思弟心切,置艰险严寒不顾,独自一人上了路。途中,双脚冻损,就匍匐爬行,霜餐露宿,日夜兼程。在宁古塔寻找到吴伯桃时已是双脚具残,消瘦不堪,奄奄一息。经过他向役主苦苦哀求,诉十七年寻弟之艰辛,表兄弟之情愫,役主感动,放舍伯桃,两人返京。
此事轰动了京师,康熙闻知受感动,遂封吴绍先为“义民”,赐“兄弟孔怀”大匾一方。众官员设宴庆贺后,绍先便与伯桃、伯乐一起返乡。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李光地,著文《纪吴伯宗寻弟事》,赞扬他的“孝悌”精神;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亲自面见吴绍先并邀至府内,为他写了五言诗,称赞他“力田之夫,犹有唐尧虞舜之风”;后平阳府也赠“名高荆树”大匾;以示褒扬。
近300多年,吴绍先寻弟义行一直令后人敬仰。民国12年(1923年),稷山知县郭象蒙将吴绍先万里寻弟这一历史人物呈报山西省长阎锡山,阎非常赞同,命郭为其竖碑造像。郭在县城西关雕像建碑亭一座,名为“义民亭”,亭前石匾刻着康熙所题“兄弟孔怀”,亭中树石碑一通,碑的正面题“中华民国十二年十月 稷山吴绍先义行碑 山西督军兼省长阎锡山” ,左右两侧有李光地和陈廷敬的诗文,正侧郭亲题“稷山县吴绍先义行碑”之文,亭侧雕联为“春秋十七道里三千,神明见视肉骨团圆”, 1962年扩建县城时,将此亭拆除,石碑及雕像移存于稷山县博物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