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漫漫教育之路

漫漫教育之路

作者: 惠琴_b449 | 来源:发表于2019-02-24 11:59 被阅读0次

    花了四个晚上,一点一点看完了《丹麦9年级Z班VS中国初三13班》的纪录片。这个片子以阅读、数学、团队协作与创新、英语能力四个比拼项目为主线,中间穿插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场景以及对老师和教育专家的采访,分四集展开。

    两国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对比鲜明,惶不论这两个教育体系哪个比较好(其实很难跳开整个国情与文化背景单独地去比较两个国家的教育方式),这个节目选题的出现本身就可以看出丹麦对其教育的反思。看完总体的一个感觉是,丹麦的孩子普遍自我感觉良好,教育者真的很用心在教育上。丹麦的教育者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自己国家的教育,在接受采访时呈现出来的都是很开放地在反思着,真的在为下一代人考虑,在为自己的国家考虑。而我们,在集中为孩子的分数考虑(如何更大程度地获取高分),因为分数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这个孩子的未来——这个个体和家庭的未来。

    从比拼的结果来看,中国的学生除了英语弱于丹麦学生外,其它三项都完胜。但这就能够证明中国的教育体系优于丹麦吗?片尾,丹麦的一个教育专家说:“他们(丹麦学生)学会了如何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他们学会了如何跟其他国家的人相处,如何成为集体中积极的一分子。”而这些都是难以通过简单的一两次测试来比较的。

    丹麦的一位学生说:“我不希望我的生活只有工作,读书,学习,工作,读书,学习……”而在中国,对很多人来说,这并不是希不希望的问题。

    因为没有国家养老金,在中国很多人需要依靠儿女养老。在此背景下,教育成了一种投资,越是贫困的家庭越是没有其它出路,省吃俭用,借钱供孩子读书的比比皆是。孤注一掷,对教育投资的回报期望甚高。

    在另一部纪录片《中国门》中,高考是几十万人的一次集体“鲤鱼跳龙门”,人生胜败在此一博。很多妈妈在孩子高三那一年放下工作,专门陪伴孩子读书。因为对于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改变命运——要么考上大学离开,要么留下来重复上一辈的辛苦日子。

    过年回家,听到我爸在教育我侄子“你想要长苦,还是要短苦?想要长苦,那你现在就玩吧,现在轻松,以后有更长的苦日子等着你。如果你想要短苦,那你现在就用功读书,现在辛苦,以后就轻松了。”这句话是我爷爷当年教育我大伯的金句,我也是从小听到大,如今又被传承下来。这是中国对于“读书”非常普遍的观念——辛苦读书,以后就可以有资本享受生活了。而高考的分数是衡量之前十二年“读书”成果的唯一指标,于是孩子、家长、老师无不紧逼分数,巨大的时间投入,大量的题海战术成了共识。

    我们没有办法脱离阶层现实,轻飘飘地说一句“这太不人性化了”。很多人的现实是《摔跤吧爸爸》中的女儿们,要么接受魔鬼般的训练,要么接受你原有的阶层安排。在这个时候谈“人性化”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这是很多人的唯一“出路”,一旦错过,接下来的选择会越来越少,接下来的人生一望而知。

    所以,在中国,才会出现片子里说的,孩子考不好会被打(家长自己打,甚至允许老师去打。)所以,在中国,一个班级50多个孩子,大家都能够整齐划一地,一门心思地,顺从地学习,初中便开始了每天12小时的学习(到了高中升级为每天15个小时)以努力获取高分。

    与此同时,在地球的另一端,当问到身为老师的困难时,丹麦的班主任说,最大的挑战是“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从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我觉得全面接触30个学生,很难了解他们每个人的想法。有没有人需要补课,有没有人被我忽略了,我很害怕遇到这些问题。”(“丹麦的公立学校的一个职责,是给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同等的环境,同等的机会来学习和成长。”所以丹麦的班级里孩子的学习能力差异非常大,有些9年级的孩子已经达到了高二的水平,而有些还停留在三年级的水平。)

    而在中国的初三班主任被问道如何面对54个孩子的不同的情况时。她回答得很熟稔——

    “我们有不同层次的测试,一个是和各科任老师沟通,另外一个是我们班主任深入班级……我们学校一直倡导分层次辅导。在上课时,问题的设置上就很明显地呈现出梯度。另外,作业的布置上也呈现出梯度。对于孩子们的评价,我们也是有意识地,对于稍微优秀一点的学生,更多的是提出孩子存在的是什么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而对于差一点的孩子,我们往往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保证孩子拥有着自信。”

    好像做到了以上所说的这些,问题便不再是问题似的。实际上,她根本没有真正面对这个问题,她只是把成绩差的孩子直接放弃掉,保留成绩好的孩子而已。回想自己的整个读书生涯,其实读书本身对我而言是快乐的,把很难的作业做好,考试考得好,是非常有成就感和满足感的事情。高三时榨取一切时间做题我也不觉得有多苦,因为身边的所有人都是如此,现在反倒常常怀念大家一起在教室里分盒饭的欢乐(中午为了省时间,由一两个同学下去买盒饭,上来分着吃。)痛苦的是,那种强大的压力——如果你考差了你就是笨,如果你的分数比他低,你就是不如他。

    用分数去物化活生生的人,才是我们教育最大的问题。当我们唯以分数论英雄时,所有的一切都围着分数去了。

    怎样衡量一位好老师?——他所教班级的分数。那么,他当然会选择花更多的时间研究考试题型,出更多的模拟题,更精准更高效的让孩子们考出好成绩;制定更严的班规,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

    怎样衡量一个好家长——他们孩子的分数。那么,他们当然要配合老师抓孩子的作业,当然要给孩子报课外补习,当然要防止一切影响孩子学习的社交……

    怎样衡量一名好学生?——他考出来的分数。那么,他所进行的一切和分数无关的阅读、交往、娱乐都成了“不务正业”……

    这些围绕着分数而成的“优胜劣汰”的结果是,淘汰掉一大批分数低的学生,在他们漫长的学习生涯中注入满满的挫败感,然后带着强大的“我做不到,我不行”的人生信念,自卑地进入到社会中。而胜利晋升的优秀者们有些终于放松下来,开始利用自己的资源展开自己的人生,扩充自己的内在风景,学习享受自己的生活。而有些优秀者们进入下一轮的“优胜劣汰”——用“钱”去物化活生生的人,谁更有钱谁就是更成功的。

    影片的最后,一位丹麦学生说,“我们要继续做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句话道出了两国教育本质的不同,对于发达国家丹麦来说,活下来(要外在足够成功,才能有资本活下来)本身并不是他们的目标,他们想要幸福地活着。而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还存在着强大的生活压力(或者记忆),我们还在努力争取“活下去”。

    一个国家的教育方式,是整个社会现状的呈现或者说是共同结果,只有橄榄球的中间壮大起来,有更多“活生生的人”朝向“幸福的生活”,大的面貌才能转变。我们无法单纯通过个人的意愿而扭转,但螳螂挡车也不失为一种态度,哪怕一生从事“未济之事”,起码也为后人“济了一济”不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漫漫教育之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jbv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