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对自己身处的世界拥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一章 稀缺
推荐文章
l 《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The Ecnomic Organization of a P.O.W.Camp,1945)——雷德福(R.A.Radford)
l 《不确定性、进化和经济理论》(Uncertainly,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1950)——阿尔钦
重要摘录
1. 只要有货币,就会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
2. 普世的公正观背后,却是效率的考量——保护产权的努力是会消耗资源的,这种消耗越大,资源的净值就越低;社会的道德规范,越是能够帮助降低这种消耗,社会财富的积累就越多。因为有效,所以公平。
3. 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相通的地方在于,它研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经济学关心的是事与愿违的现象,而不是事与愿符的现象。
4.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存在最右。
5.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主张人是自私的:“每一个人,不需要自己关系社会福利,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去推动社会的福利,他只需要关心自己,追求他自己的福利就可以了。但是他在追求自己福利的过程中,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让他的自私自利推动社会福利的改进。“而“看不见的手”也阐明了在没有强制的情况下合作的可能性的含义。
6. 四大原因为行善扶贫难见成效:缺乏反馈机制、委托代理问题、所托非人问题和养懒汉效应。作者认为,只有最大程度的调动穷人的自我能动性,才是走出贫穷的根本办法。而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7. 把经济学建立在“稀缺”这个基础上。而造成稀缺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别人也想要;二是人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不断升级,人的欲望无限,而且还善于“营造各种新的需求”(广告手段)——人类欲望得到充分满足的日子永不会来。
8. 歧视,在经济学中是一个中性词。由于东西总是不够的,资源总是稀缺的,人们在利用有限资源的时候,就不得不对资源的用途进行选择;每当要做选择时,都必须采取某种选择的标准;一旦确定了某种选择标准,就意味着存在区别对待,而区别对待就是歧视。稀缺、选择、区别对待和歧视这四个概念,其实是一体的。而为了消除歧视,却产生了新的歧视,被称之为逆向歧视。在经济学思维中,我们认为,不管是谁,都没有资格声称自己的立场是中立的,每个人的立场都有倾向性、偏颇的。而歧视本不是问题,如何歧视才是问题。
9. 歧视,有两个最根本的起源。第一是偏好,第二是信息不对称(而造成人们经常以偏概全做判断的现象的原因,很多时候是因为信息费用很高。以偏概全做判断当然会发生错误,但是跟人们要付出的成本相比,还是值得的。)
10. 一种逆向的经济学思维:对人歧视越多,自己要付出的代价反而是越大的。当我们不需要付出多少代价时,就会纵容自己歧视的习惯。而市场竞争可以让人心胸更宽广(竞争压力越大,歧视越小)。举例:次贷危机就政府逼着市场改变歧视标准酿成的后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