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之前,我国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引来一派感慨纷呈:有人满怀喟然,感动于前人智慧;有人眼含诗意,想起那耳熟能详的节气歌;有人则不屑一顾,言道时过境迁惜之何用。对于第一种人我感到欣慰,毕竟还记得那是我们的祖辈古来相传之物;对于第二种人我报以会心的笑,只因我也被那诗歌中的意蕴触动心弦;而对于第三种人……我想愤懑之余,也只能反问一句:何以时效量古传?
是了,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动辄有天气预报气象指南,二十四节气中所蕴信息与之相形,难免见绌三分。因此,它的实用性在如今也大打折扣。只不过,面对这样一种世代相袭的古老传承,我们为何一定要用它在今时今日的实用价值加以衡量呢?
树无根则死,农无时不获。二十四节气作为祖宗智慧,也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可谓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本——在我国古代,农耕经济之所以高度发达、农业生产之所以足以养活九州大地千千万万的人口,除了离不开中国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同样离不开祖先对农时农事的观察实践与总结。而二十四节气则是我们祖先在观察实践中总结出的智慧结晶。人们赖之以休耕有时,赖之以春种秋收,赖之以生存发展。
而今,这样的智慧结晶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面前固然时效大减,但在我看来,二十四节气仍有其无可比拟的历史价值与社会价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科学参考价值。因此,对于那些弃之如敝履或不以为宝的人,在感到莫名其妙的同时,我也只能发出一句“何以时效量古传”的叩问了。
言念及此,我不免想到前些年某国将我们民族传统节日拿去申遗一事,眼见他人对我们古来相传的智慧与传统视若珍宝,家人却对之弃如块砾,心中也说不出是悲凉还是啼笑皆非了。
脑海里忽然想到这样一幕场景:在将来的某一天,外国的年轻朋友们手捧百家著述、诸子经典,来到我们年轻一辈的面前执经叩问、援疑质理。而我们却看着那一行行熟悉而陌生的文字,语焉不详、语无伦次。最终在他们真诚的、求知若渴的目光里,我们哑口无言、面红耳赤。敢问,将场景中的经典著述换作二十四节气,是否也同样适用呢?
莫以时效量古传。对于二十四节气,我的态度也十分简明——笑叹他人眼中钉,实如我辈掌灯明。愿为往圣继绝学,梦中万世开太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