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米有幸拜读了张二冬老师写的《人生需要陌生感》这篇文章。
原文精彩摘抄
很多导演对自己刚完成的电影充满信心,结果一上映,却差评如潮。原因可能是,成片中有一部分剧情显得多余、拖沓,剪掉会更好一些。影评人几乎都能看出来。这样明显的赘余,导演却没有剪掉,是导演的能力不如观众或者影评人吗?
很明显,不是的。因为每个镜头都是导演拍的,对于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他过于熟悉,以至会放大每一个镜头,最后发现每一部分内容都有表达的必要性,他盯着局部,看到的也是局部。影片上映后,观众是带着陌生感去看的,并不清楚他在哪个地方埋下了怎样的伏笔,在哪个镜头的切换上下了什么样的功夫。观众看的是节奏、剧情,是这部电影的“整体性”,因此对影片好坏的判断就显得非常直接而清晰。
就像自恋的人,每天看自己太熟悉了,觉得自己怎么看都好看。只有那种从未照过镜子、完全不知道自己长什么样的人,突然看到自己照片那一瞬间的判断,才是最准确的。客观,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陌生感。
【作者】张二冬
【摘自】中信出版集团《山居七年》一书
【来源】《读者》2023年第12期
【资料】学习强国-强国号发布
【米语】所以那些第一眼没有让人很惊艳,但相处下来却让对方越看越耐看的人,其实是因为经过对方的了解,有更多比外貌更加吸引对方的地方,对方在后来看你的时候已经加入了很多主观的因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