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读书|挂有“人”字牌——我读《家》

读书|挂有“人”字牌——我读《家》

作者: 方东流 | 来源:发表于2016-11-24 11:35 被阅读0次

    小说名叫《家》,作者是中国现当代文坛泰斗级人物巴金。小说最早不叫《家》而叫《激流》,后因巴金写了续集《春》和《秋》,因此被改名为《家》,并与《春》和《秋》合称“激流三部曲”。

    最早听说《家》的大名是在高二的时候,我知道说出来会被人笑话,特别是被当下的中学生笑话。因为读高二的时候,我们换了一个语文老师,老师是达县师专中文系毕业的(顺便提一下,我就读的中学90%的老师毕业于四川达县师专,还有很多是中师毕业),他平时读过几本书,其中就有这部《家》。用行话说,他当时说起《家》的时候简直是吹得天花乱坠。他说《家》如何如何的伟大,表达了封建家族的没落,新生活的诞生等。反正我当时连作文也不会写,对他说的也不感兴趣。

    后来因为练武不成,玩乐器也半途而废,企图搞管理赚大钱都半路放弃了,加之大学专业(工业自动化)学得一塌糊涂,误打误撞搞起了文学,于是买了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为参考,看看应该读些什么书,一翻开才发现,本书用了一章来重点介绍巴金和《家》,同时在在书店看到很多《家》的版本,还看到很多关于《家》的专著。

    后来渐渐接触了一些从事文学创作的前辈,也都一直认为《家》才是中国现当代最伟大的作品。至于《家》如何伟大,怎么个伟大,我不得而知,他们不告诉我,我也不好问。加之又在每年诺贝尔文学揭晓之前,我总会在网上看诸如“巴金老爷子才是最应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高兴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偶然,他的文章远不及巴金的厚重而有内涵”等言论,后来工作了,又经常听到一些老师这样去诱导学生,说《家》如何伟大,且被列为中学生必读书目。我想自然是够伟大的了。

    然而,我真正读《家》是最近的事情。一来是因为我一直迷恋于西方小说;二来是因为我个人的偏爱,喜欢带点火气的作品,巴金向来给我的感觉是不温不火的;三来是因为听得太多,我这人就喜欢抬杠,别人说好的东西,我偏偏要怀疑一番。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发现很多人说《家》伟大,事实上,他们根本没有阅读过这部作品,也只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跟着别人一起吼罢了。因为他们的论调永远一致,跟我当年的中学老师告诉我的论调毫无二致――封建家族的没落。这似乎成了《家》的标签式的解读了。

    为了不人云亦云,我硬着头皮读完了《家》。之前我读过巴金的《第四病室》,感觉这老头写得实在差劲,就小学生作文水平,远不及契坷夫《第六病室》分毫,我可以负责任地讲,后者远高于前者,后来读到《憩园》后,发现巴金还是不错的,至少他的冷静是现在作家们无法企及的,能够不温不火地慢慢讲故事,这是了不起的,而且他的文章始终带着温度,就更为了不起。

    那么,为何说读《家》是硬着头皮呢?因为我我读到五分之一的地方,就觉得没有读下去的必要了。所有的人物都已经挂上了标签,而且我也知道,这个标签一旦挂上去,就再也取不下来了。

    我发现《家》中几乎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挂着这样一个标签:每个人的脖子上都挂着一个大大的牌子,牌子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人”字。

    高老太爷象征着封建王朝的遗老,高觉慧、高觉民、高觉新三兄弟各自象征着新生力量、门槛上的徘徊者但倾向于新生、旧制度的余孽和受害者。甚至里面所有人都有所指代。显然,巴金在写这部书的时候,还没有研究过人的“多元”问题,非好即坏或非此即彼便是这部小说人物的特点。也就是说,里面每个人物都是被作者硬给套上一个性格特征,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了。这就是我之所以取上面这个题目的缘由!

    至于说道反封建的问题,个人觉得有些好笑,高觉慧跟高觉民以及几个女学生一天到晚的喊着口号,读起来让我感到想笑,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一个个喊着要反抗,实则什么也没有反抗了。高觉民的反抗也就是离家躲藏高老太爷,高觉慧的反抗也就是照着几本新杂志念念台词,最后出走。如果说这是反抗,不如说这是玩笑。

    说道高老太爷,几乎没有人不憎恨,不批评,但很少有人去思考,高家这一大家子形尸走肉无不是靠着他而存在的,大家的吃和穿哪一点不是他挣来的。至于说道这个人物,巴金显然没有将他进行到底,如果说他是顽固,但很多地方这人还是通人情的,比如对待高觉民的态度上,他并非就是一个极端的封建遗老人物。

    再说,这部小说中一年不到便死去四个人,先是仆人鸣凤跳湖,接着梅死于痛苦的伤心,高老太爷死于气氛,瑞钰死于难产。这些人物一个个的都死得可笑,如果非得把这些人的死归罪于高老太爷以及高老太爷所代表的封建制度,也是值得可笑的。尤其是瑞钰的死,简直是死得太过幼稚了,想当然的安排,不必要的死却死了。

    如果说这部小说还有什么地方值得阅读的,那就是这部小说今天阅读,可以帮助大家了解一点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没有多少值得阅读。最多再算上里面的几个爱情故事,虽然交叉得很多,但大都一个模式。梅喜欢高觉新,搞觉新也喜欢梅,但二人都跟别的人入了洞房。最后四个人死了了三个,只剩下高觉新,这些安排方式是在让人无法理解。

    最后要提一下:这部小说不过如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挂有“人”字牌——我读《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jeb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