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你做什么样的工作,都会有忙不过来的时候,长长的待办事项清单要去做,许多客户电话要去打,邮箱里堆满了大量的电子邮件,时不时召集的会议要参加,手里几个项目同时进行开发,随时出现的 bug 要去修复,这件事情还没做完,又要填更多的表格,回复更多的邮件,压力越来越大……明知道自己不可能完成所有的事,只好把它们标记为“未读”和“晚点再说”。
在办公室里工作完一整天后,回家还要照顾家人,打扫房间,缴纳各种费用,锻炼身体,洗衣做饭,还想学习看看书,关注投资理财,有时要忙到上床前,有时要通宵继续处理工作上的事情……要做的事情太多,时间永远不够用。
我们想要的不过是两点:
- 不再觉得一切无法掌控。
- 想在生活工作上有最佳的状态。
想要做到这两点,大部分人会选择基本上都会失败的错误做法:期望自己不间断地工作,往满满的日程表里塞满更多的任务。希望在更短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这种做法错误在哪里?我们又应该如何改进?
效率陷阱:
不管是什么行业,不管职业多高,人们在工作不堪重负时的反应一般是这样的:1.强迫自己专注于手头上的工作,以便“更有效率的利用”每天的时间;2.增加工作时间,如果有手下,也让他们跟着自己加班,以便“更充分的利用”每周时间。这两种做法的背后是这样一种信念:为了掌控我们的工作,我们不能再“浪费”时间了,我们要更有“效率”。这种想法其实来源于对大脑工作方式的错误理解。
一刻不停地工作,完成任务,延长工作时间,这些解决办法对电脑或机器来说很管用。因为机器不会疲倦,更多的使用它们只会让它们更加高产和高效。但是,我们不是机器,我们是生命体。
不断地要求我们的大脑进行同一种工作,还要维持同样的效能。就好像要求一个运动员永远保持同一个速度奔跑一样不切实际,不管他参加的是短跑冲刺还是马拉松长跑,也不管他是空腹还是吃饱,还是酒醉状态。
高效的秘诀:
对机器可以讲效率,而对于人,想要实现高效,关键在于按照我们的生理状况来工作。
当生理系统处于最佳状态时,我们的各项能力方面会有最好的表现。当生理状态不好时,我们会表现得很糟糕。我们的运动、饮食、睡眠会在一定时间段内影响我们大脑的功能。我们在进行某项任务之前的大脑状况,也会对我们能否完成这项任务产生重大影响。
要想实现高产,最好的办法是抛弃“效率”这个念头,转而选择创造条件,让自己在每天都能拥有非常高效的两个小时(或更多)。
这里有几种简单的策略:
1.意识到抉择点
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的大脑处于自动模式,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为都是无意识进行的。比如我们刷牙时不会刻意去想反复刷了几次,吃饭的时候不会刻意去想咀嚼了几次,熟练的司机凭多年经验感觉自动操纵驾驶着汽车,不会有意识地思考或反思这么做到底有没有道理。
同样的,在工作时往往也是自动进行,当我们打开邮箱软件,很可能无意识的阅读、回复、点击链接,然后下一封,再下一封……又或者收到即时聊天工具消息时,无意识的阅读,回复,点击链接,消息一条一条阅读,把数字红点消除……你却没办法停下来,直到有人打断你,或者你起身去倒杯水有人和你打招呼,有什么事情打断你,才能让你从这种状态下脱身。
而被打断的时候,或者一个任务刚结束,正准备进行下一个任务时,这是一个抉择点,此时不要轻易开始进行下一个任务。此时应该动脑筋好好反思一下,在这一刻,对我们而言究竟什么最为重要。因为一天当中你能意识到抉择点出现的机会并不多。如果让大脑自动进行下一个任务,可能一个下午就过去了,也许做的并不是更重要的那件事,这时会产生“浪费”了一整个下午的后悔感。
提前计划如何应对突然而至的抉择点,这能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抉择点,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时间。不要随便开始一项新任务,除非已经有意识地决定了它确实值得做。
管理心理能量
每个任务都会消耗我们大脑的能量,有的甚至会使大脑疲惫不堪。也许有些任务还会产生一些情绪,这些情绪会让这个任务和接下来的任务变得更困难或更容易。
从策略上讲,为了创造出“高效两小时”,最好优先选择那些值得用上你的最佳大脑能量的工作,而把其他麻烦的待办事项先放到一边。
比如说,明天我需要做一个重要的演讲,那么在演讲之前,尽量减少做决定,在前一天晚上做好第二天待办事项的清单,以及选好第二天要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以减少演讲前的大脑能量消耗。
能做到这两点,在抉择点谨慎选择,在重要的事情上预留心理能量,而不是让大脑自动化的进行下一个任务,将会使我们把资源集中在做最正确的事情上。如此一来,就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的事情,达到轻松又高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