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假,电视剧《陈情令》以排山倒海之势蹿红。
尽管它几乎每天都挂在微博热搜榜上,愣是没驱动我去看一眼,“不过又是一部以流量鲜肉圈钱的抠图滤镜剧罢了。”某天晚上刷朋友圈,看到一同学发了一张名场面截图——我想带一人回云深不知处,嫌弃地翻了一个白眼,“什么玩意儿,这扮相也太丑了吧!”
当时的我,打死都没想到几个月后我的脸被自己打得啪啪响。
十月份,在同个办公室的同事大概循环量八百遍《陈情令》主题曲后,我终于点开了腾讯视频,先看了大结局,再回到第一集,快进式看了一遍。
我的天哪,我为什么这么晚才发现这部宝藏剧!
一秒不落地看了第三遍后,我开始进军B站,考古王一博。
我的天哪,我为什么这么晚才发现这个宝藏男孩!
喜欢上王一博后,才发现他三百六十度都长在我的审美点上。
喜欢上王一博后,我终于理解了蔡徐坤、鹿晗等一众流量的市场所在。
以前,娱乐圈小鲜肉的粉丝是我最难以理解的一个人群。就这“女性化”的长相?这歌声?这演技?顶流的顶这么矮的吗?
现在,我相信,这些个顶流肯定有他们圈粉的地方,肯定也有某个点让粉丝感受到正能量,我看不到是因为我根本没有去认真地了解他们。我还是没有喜欢上他们,但我不会再无故地讨厌他们。
疫情期间宅家无聊,看了两期《青春有你2》,发现我以前在知乎上看到的被黑的体无完肤的蔡徐坤,其实挺温柔挺礼貌的呀。我在屏幕前跟他说了声抱歉,为我以前不加分析跟着网友节奏对他翻过的白眼。
因为自己态度的转变,我终于也能理解娱乐圈何来那么多的风起云涌,大概就是一群带着偏见的人与另一群带着偏见的人相撞,磕碰出来的火星燎原吧。
最近在工作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再次警醒我,未知全貌,不予置评,不要带着偏见去定义别人。
一位业务能力很不错的同事要离职了,我以为领导得知时会错愕地问上一句为什么,可能会稍作挽留,哪怕是故作客气,但领导只是抬起了头,回一句“好啊”。
我很泄气,我知道这两人对对方的印象都是片面的,不真实的,也都是认定了绝不改观了的。
领导是空降的新领导,性子急得说话不带标点符号的。两人第一次见面就火花四溅。
当时,同事在经手处理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上级领导一天变出三种意见,各方接收信息时间不一致,出了点小岔子。领导当场撂下狠话,随着话音一起落地的,是她在同事心中“摆官架子、不分青红皂白、脾气暴躁”的印象,是同事在她心中“办事不严谨、业务能力不及格”的印象。
此后两三个月,直属上下级关系的两人,愣是能做到当面谈工作不超过3次,我就被迫成了传声筒。两人让我传递口讯时都不约而同附上一段对对方的批评/吐槽,直把我见缝插针的斡旋淹没得无声无息。
如果当时不是赶在那个重要的节点遇上,领导会知道这是一个办事靠谱、踏实肯干的好员工,同事会知道这是一个任人唯贤、赏罚分明的好领导,这两人都会欣赏上对方的。
可惜没如果。
偏见一旦形成,便如铜墙铁壁,难以破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