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人名教育家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这本书出版于2007年,距今已有15年的时间,但是于漪老师在书中所表达的教育观念,所呈现的教育思想却没有过时,不但没有过时,很多思想至今还很前卫。
于漪老师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虽然这本书还没有读完,但是在已经读过的内容中已经完全可以洞见于老师的教育之道。于老师做人谦和,温文尔雅,不管是在初出茅庐的建国初期,还是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代,于老师的谦逊为她的个人成长带来了许多机遇,也正是因为她的谦逊、她的勇于攀登和锲而不舍、拼命向前的精神,让他赢得了教育界和社会的称赞。
在“意外的惊喜,清醒的定位”这篇文章里,于漪老师谈到了教师自我成长的两个支撑,“一是勤奋学习,二是勇于实践,二者的聚焦点是反思。”但是在教育教学工作量较大、教师负担较重的新时代,教师要想有整块的时间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填表、迎检占据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一系列的进校园活动如果学校不加选择的都参与的话,留给教育教学的时间微乎其微。学校没办法,于是就规定教师要定期查看微信或者钉钉工作群,生怕因为没看信息贻误战机一样。
但是教师还是要学习的呀,毕竟教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迎检做得再好,表格做得再精美,教学质量用不上呀,讲公开课总不能讲教师是如何填表的吧。再说,那句“一群不读书的老师在教学生如何读书”的话确实伤人太深,所以老师还是要读书的,还是要充电的。
在关于读书的问题上,于漪老师谈到了一个我第一次看到的词语“对书”,何谓“对书”,于老师说“读书要会读,如果终日读书,学而不思,其实算不得读书,只是‘对书’而已,面孔只对着书,学到的东西是有限的。”看来所谓的“对书”就是“学而不思”、“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
自从参加工作之后,也读了一部分书,但是严格来讲,前些年读的书大多是与教学相关,并且读的也非常少,正儿八经地读书,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事。近几年读了一些文史哲方面的书,当然也读了与教育相关的书,毕竟自己是老师,读教育教学理论的书籍是必修课。
而无论是读文史哲还是专业书籍,或多或少都存在“对书”现象,总想着读比不读强,多读比少读强。“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思想充斥着自己的读书历程,一本一本的读,一页一页的翻看,甚至还参与每天读书打卡活动,但是读书笔记做的不多,读书感悟写的也不多,书评就更少了。时间长了,当再徘徊于书架前,发现许多书已然阅读过,但是书中的内容已全然不知了,阅读时没有走心,真正掌握的、内化的内容就较少,运用就更不知从何谈起了。
前一段时间看了从容小主老师写的一篇文章,文中也谈到读书,小主老师谈到读书要有所选择,对于那些自己目前看不懂的书籍可以暂时放下,要阅读那些可以与自己产生共鸣的书,只有读那些与阅读者能产生共鸣的书,读者才能走心,也才能真正的有所收获。
所以,在读书时,要像于漪老师书中谈到的“学一点,消化一点”,不要做只“对书”而不思、“愧我半生劳倦眼,为人为己两蹉跎”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