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已去,初夏当空,古人常会作诗词送春,刘禹锡的《送春曲三首》,第一首“春向晚,春晚思悠哉。风云日已改,花叶自相催。漠漠空中去,何时天际来。”在说晚春的景物变化,第二首“春已暮,冉冉如人老,映叶见残花,连天是青草。可怜桃与李,从此同桑枣。”写春光渐驶离,如人的老去;第三首“春景去,此去何时回。游人千万恨,落日上高台。寂寞繁花尽,流莺归莫来。”又发出了春天去了,何时能再回来的疑问,又登高台,又是看着繁花尽,伤春之情溢于言表。
古人送春,一般也是表达伤春的情感,“一年春去送春时”,韩愈发出“谁收春色将归去”的感慨,王禹偁说:“才闻莺啭夸杨柳,已被蝉声哭牡丹”,读着好似时光流转迅速,欧阳修也跟韩愈一样“借问春归何处所”,只见杳杳天际一片空阔的暮云,“惟有绿杨芳草路”。黄庭坚更是在追问春去哪儿的同时,发出更深一步的幻想——“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认知春去处,换取归来同住”,想留住春与春同住。山抹微云秦学士呢,则直接写愁了——“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古诗词句中写春天,不光光只问春归何处,还会描写春季的事物,通常有如下元素:杨柳、莺燕、飞絮、榆荚、浮萍、春草、杜鹃、梨花、杏花等等。
寇准有句“春色将阑,莺声渐老”,李之仪写“春意已无多,斜日满帘飞燕”,晏几道作了句“一曲阳春春已暮,晓莺声断朝云去”;贺铸的那首《惜余春》更是将春夏之交的变化写得形象,“急雨收春,斜风约水,浮红涨绿鱼文起”,收春意谓春季即将结束,浮红指漂浮水面的落花,涨绿形容水面上涨。杨万里的“远草将人双眼去,飞花引蝶过墙来”这两句很有动态镜头的感觉。杜安世“垂杨暗锁深深陌,暖风轻,尽日闲把,榆钱乱掷。”一股子浓郁幽深的晚春画面,轻轻细细的风,轻轻巧巧的吹拂挥舞着榆钱。而梅尧臣的“落尽梨花春又老,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把老去的春、老去的太阳,描绘在烟云的画布中,一读即有了画面,写的极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