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昨天在我们的出国群,有家长提问,“优秀的留学生们博士毕业回国加入留学机构,这说明留学机构的待遇很好,否则也吸引不到他们,另一方面也觉得可惜,优秀的人不是应该干更有价值的事么?”
我回复:听到这个胡老师真是觉得很伤心……决定我们做什么样工作的,更多的是自己的热情,以及是否适合自己吧。
有一位家长说:留学咨询服务行业,并非属于教育业。教育是需要师生相伴走过较长时间进程的。而短期相处的方式,只能基于缘份对学生产生点滴的影响。
甚至有一位家长说:
传统上,并且现实中,公立全日制学校的老师不太认可培训学校的老师们为同一职业的“教育界同行”。
这是睿途的出国群,家长大胆地在我们的群里表达对于出国留学行业的不满,说实话,还是很让我吃惊的。
这些家长的质疑并不普遍,但却并不少,甚至我身边的很多人也这样认为。如果一个留美博士去高校、金融界、科研所、外企、大国企,我们就会觉得正常(找了一份好的工作),可是在一个出国留学机构工作,教孩子托福SAT,就会引发质疑。一个留美博士为什么要从事出国留学呢?
睿途的祝名老师是美国Fordham的博士,张晶老师是北大的法学博士,这些疑问对她们的伤害可是够大的。
二
我要承认留学行业没有给我们带来足够的尊重感,主要原因有以下这些:
1) 长期以来,老师总是在课堂编造不存在的技巧欺骗学生
在我们过去的课堂上,老师用定位,同意替换等玄幻的名词,更多地还发明勾三股四,阅读七遍法等自己都不明白是什么的东西教学生。很长时间内,出国留学的培训课堂里没有有用的知识,对学生没有任何改变。
而且,这样一些无用的教学方法其实离我们并不远,至今仍然有所谓的“名师”用谐音法、故事法教学生背单词。
我面试过很多留学生,他们回想起自己当年的课堂时,都表示之前的课堂对自己的帮助很少,回国并不愿意去之前培训的机构工作。参加培训的学生在十年之后,就会理解曾经的课堂是否有效,这种反思决定了留学行业现有的尊重感。十年前的学生,今天很多已经回国,他们正在评价我们现在的行业。
2)在超级大班课堂模式中衍生出“过程导向”的扭曲教学观
在一个超级大班上,其实没有教学,只有授课。在大班上,学习过程最重要,学生上课开心最重要。老师会互相比拼学生对自己的打分,所以导致过度讨好用户。我们听说一些老师上课唱歌、跳舞、讲段子,就是在市场化导向的课堂中,老师让课堂庸俗化,但是这样的老师获得了学生的喜欢和实际利益。
可是如果课堂评判的标准改成结果,一个老师要对学生的能力提升负责,老师就会变成严肃、严格的教学者,就会珍惜自己教学时间。
之前我们对这些为了拿高分而上课唱歌、跳舞的老师痛骂,说他们道德败坏,但是其实他们只是迅速的学习者,是这个市场的生存者。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班型发生变化,教学观就会变化。
至少我创业之后在我们的课堂上认为,托福和SAT没有技巧,只有技能训练的方法。练习效率的不同决定不同学生的不同分数。技能进步是老师课堂设计的最重要的线索。一个老师,应该对学生技能训练的所有问题进行反馈、示范和设计相应的练习。这样才能让课堂帮助到学生,并成为学生人生学习的一部分。
另外,技能训练和一个学生的学习习惯、自我管理息息相关。一个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无法回避这些问题,比如是否有良好的单词整理习惯,是否有及时的复习,是否有正确率的检查,是否能管理自己的任务和时间,是否能出声朗读,是否有错题分析,是否懂得反思……这些都构成了学生和学生的区别,也是高分和低分最核心的区别。
真正的出国留学培训,没有办法将教授孩子知识,和把控孩子的学习质量、作业完成度割裂开来。当市场评价标准发生变化,教师和课堂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否则就不能获得家长的认同。
3)建立在信息差上的商业模式被人厌恶
昨天的一篇文章《六年我毁了3000个学生》火了。虽然我的一些留学朋友写文章分析其逻辑错误,但是文章还是获得了大量共鸣和转发,其中有很多都是出国留学的孩子。这些被出国留学机构帮助过的孩子,对提供给自己服务的机构却并无好感,这就证明出国留学行业做得有多不好。
文章中提到的“推荐野鸡大学”的事其实在一线城市已经很少了,主要原因是这些留美家庭已经获得了比较充分的信息。很多孩子在留美前已经有访校的经历。另外家长的英文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都让出国服务更多地成为一种专业的咨询服务。
可是在一些信息不对等的二三线城市,合作项目、2+2、预科、先读ESL课程等都还有极大的市场和可操作的空间。
一线城市的校代、以信息差为商业模式的机构的日子已经难上加难,业务一落千丈,足以说明信息差的商业模式已经淘汰。可是在二三线城市,还能传出学生上当的案例。(中国太大,一二线城市的差别就是10年的差别)。
可是所有的信息差都会被抹平。出国留学的孩子也会掌握更多的信息。
这些孩子如何会感激曾经欺骗过自己的机构?我们的祝名老师已经在美国博士毕业,可是想起她中介送去她去上的高中,她就觉得出国留学行业确实没有良心。
三
我们的行业还有希望吗?
在好几次讲座中我都说,我为中国的变化感到欣喜。
说这句可不是无脑的赞扬,对于我这个特别挑剔的人,对于一个对中国、对中国教育有诸多不满的人,我是发自内心地为中国近几年的进步感到开心,不仅是我们移动支付基础上的大量服务,还有创业潮中很多创业者提供的让人耳目一新的服务。
最近几年,中国人享受到的服务已经超出我们过去10多年的累积。
◆ 我们大部分人的午餐都是直接送到办公室
◆ 咖啡外卖如此方便,星巴克遍布大街;
◆地铁口和家里的500米距离也有单车准备好,扫码就可以骑走。
出国留学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巨大的升级。
我身边很多创业者,他们在出国留学中提供的服务值得获得尊重。
北京的Nancy从事美高申请10多年,其“申请不是包装而是成长”的理念获得了很多家长的认同;前几年创立的品优,在上海开始,通过高质量的陪伴,也获得很多家长的认同。来参观我们的及岸教育的曾老师,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对学生严格、坚持早读、深度陪伴、勤勤恳恳地办学,很值得尊重;一些美国名校回国的本科生,也都陆续投入到出国留学这个行业,这些留美的创业者,提升了留学的品质和审美。
杭州的三士渡、上海的树英,北京的佳桥、ESC都获得了相当好的口碑。
这些创业者,不是使用政府资源,也不是通过打广告发传单,仅仅通过每天的努力,自力更生,在市场上生存下来。在出国留学这个行业,高质量的服务和有素养的从业者是相当多的。
在这些机构中,学生获得的影响和改变并不比在其他任何一个机构少。
我在群里说:
在我们的工作经历中,学生在标化老师身上获得的影响,远远超出考试本身。就像一个孩子的认知中有她的舞蹈老师、钢琴老师、手工老师的影子,出国留学的老师也是其中一员。大家的表述中有对职业的深深的偏见。
长期以来,我们认为成绩可以和孩子的学习习惯、自我管理、学习动力割裂开来,可是我认为这是错误的。托福和SAT学习的首要目标当然是提升孩子的托福成绩,但是在提升孩子的成绩的同时,老师就要肩负起改善孩子学习方法的职责。
所以我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在留学考试中“一小部分有缘分”的孩子变成“大部分有缘分的孩子”。至少是在睿途的孩子,希望他们都能获得更多的影响和改变。
最后,群里几个妈妈说:
优秀的国际型人才回国做老师从事教育是中国学生们的福气啊,做老师特别是做好老师是要有教育情怀的,这一点就令我钦佩。很喜欢睿途的老师们!
前几天我的女儿还在问我如果她留学回来像耶鲁哥一样去当个村官,我愿意吗?说句内心话,我有点不愿意。但孩子自己的选择到时候父母估计左右不了。我倒是希望胡老师的学校越办越好,等她回国了能加入也不错呢。
听到这些评价,我还是充满希望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