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I know this much is true》到王小波

从《I know this much is true》到王小波

作者: luluyvonne | 来源:发表于2020-05-15 02:48 被阅读0次

很早就知道Mark Ruffalo近期会出新作品,今天在网上看到更新就迫不及待看了起来。不愧是Mark,剧本与众不同且耐人寻味。故事讲述的是一对生活在重组家庭的双胞胎兄弟,弟弟Thomas得了精神分裂,哥哥Dominick倾尽全力照顾他。故事一开始,Thomas为了所谓的宗教原因,在图书馆砍了自己的右手。说实话,一开始就出现如此惊悚的情节,我当时有被吓到。医院里,医生问Thomas要不要把手接回去,他依然选择不要。哥哥Dominick一开始想听医生的意见让弟弟接回右手,但最终还是决定尊重弟弟的选择,没有在手术单上签字。故事中,妈妈是一个极为神秘的存在,她怎么也不愿意说出孩子父亲的消息,只是给Dominick一份他外祖父用意大利语写的手稿。而Dominick为了满足母亲的遗愿,找了昂贵的意大利语翻译。从翻译口中得知,这个外公似乎糟糕透顶,大男子主义且对孩子十分不友好,可想而知母亲的童年也一定很难熬,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她给孩子找了这样一个冷酷的后爸。只是后来母亲患癌去世,三年后,就来到了剧情开头的场景。

介于该剧改编自同名小说,在看完整个小说的故事梗概后,我觉得这是一个关于自我救赎的作品,试图探索人生苦难之意义。我还去研究了小说的作者Wally Lamb,过去是一名高中老师,写第一本小说只是出于业余爱好,第二本小说就拿到了约稿合同,但看到他已经是一个老爷爷的形象后,就觉得一切都十分合理了。写小说需要一个成熟稳定的人格,而这需要时间的磨练。从他的演讲和访谈里,我可以感觉到这是一个内心平和、充满爱心和耐心的老爷爷。看到他在采访中说,他跑去监狱里教女囚犯写作,并帮助她们出版了自己的作品,还为她们争取了稿费。深深地钦佩这样的作家,也因此看到了写作的疗愈作用,我想要在这里坚持写作,即便只是记录自己的“胡思乱想”。

女囚犯写作的故事也让我想起昨天在去中超的路上,我们遇见的流浪汉以及在路边骂街的人们。我必须承认当下的我很害怕,我很希望他们不要出现在我们必经的路上。为了安抚自己,我不断地对自己说我愿意用爱接纳他们,接纳这个世界不同的一面。后来同学问我,我相信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我几乎没有思考就说出了性本善三个字。我明白这样的回答很不合时宜,可是我觉得这样想或许会让我们好受一点。毕竟有很多事情是没有正确答案的,在我们无法用证伪法去证明它是真是假之前,我只能选择相信什么。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一切都在一念之间,一切都在于你内心的选择。而今天看见这位老爷爷作家,愿意为看似恶的人做这些事,这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我相信不管是囚犯还是流浪汉还是路边骂街的疑似精神病患者,他们都不是故意让自己这样的,他们成为今天的他们一定有不可抗拒的原因。我只能说我应该感激所有让我成为我的因,接纳我是当下这个我的果。就像刘德华主演的《大块头有大智慧》中讲的因果,只是他讲的是有前世的因造就今世的果,或者是有今世的因造就来世的果。

我不知道这些前世来世是不是存在,但我认同里面提到的,只有发大愿才能终结这些互相残杀的因果循环。我以前不懂为什么要发大愿,如果连自己都过不好为什么还要在意别人的生活。可是后来,我发现当我只想着自己的时候,其实自己是无力的,我太容易自我否定,自我放弃。只有当我想着,不管我做什么,都不只是为了成就自己,更多的是为了成就这个世界哪怕一小点的进步的时候,我会更愿意嘉许自己,也更有力量。这一点在Jordan Peterson的采访中也能得到共鸣。Peterson是多大的心理学教授,我一开始是看到他讲写作重要性的视频,他讲的时候面无表情,还不停抱怨着学校为什么不告诉孩子写作的重要性,即只要你真的会写作,你就真的会思考,你就真的可以所向披靡。在一段采访中,他讲到人生的目标不该是幸福,因为幸福不是一个你可以追求的东西,他只是一种感觉,感觉是不可能永恒的,感觉只会随着外界的刺激和内心的想法起起伏伏,因此是无从追求的。不管我们是谁,深处何地,不管我们是街边的流浪汉还是人生赢家,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幸福感,只要你选择在当下感激你所拥有的一切。那我们能追求什么? Peterson给出的答案是,我们可以追求我们可以成为的那个自己,并且将那个自己和我们的家庭,我们所在的大大小小的团体相结合,这个团体可以大到全人类,小到你的公司或是你的社区,去追求对自己也对自己所在团体好的事情。放下我执,去看见这个“我”其实存在于更大的“我们”之中,“我”不可能独立于“我们”而存在,因此“我的追求”也不可能独立于“我们的追求”而存在。感激Jordan Peterson让我看到这些,这个看上去充满阳刚之气喋喋不休的学者,竟然在说这些的时候,默默流泪直至哽咽。

他一再推荐的作家,则是家喻户晓的《1984》的作者George Orwell。我读过《1984》的开头,或许是一种本能的恐惧阻止了我,让我没有继续读下去。我好不容易鼓起勇气看完《1984》的电影,很久也没能缓过神来,那里面描述的世界可以用毛骨悚然来形容。没有爱的自由,没有思想的自由,甚至没有真相的自由,是比死亡更可怕的窒息感。小时候的Orwell 8岁就到寄宿学校生活,缺乏家庭的温暖以及老师冷酷的对待造就了他内心的恐惧。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把内心的恐惧探究到最深处,写出了全人类的恐惧。这种恐惧在他拿命换来的《1984》里体现的淋漓尽致。极权者通过电幕360度无死角的监控,知道男主人公Winston最害怕老鼠。在对Winston进行洗脑的时候,极权者在101号房间放满了老鼠,最终Winston的恐惧战胜了自己的意志力,接受了洗脑,成为了那千万者之一。恐惧乃万恶之源,它一直都在,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你越是喂养它,它越是强大,唯有看见它,接纳它,并且用爱和内心的平静与之共处,或许才能不被它左右。我想写作给Orwell带来了内心的平静,所以他没有被恐惧左右,而是为我们留下了如此深刻而又丰盛的作品。

另一个受George Orwell影响较深的作家就是王小波。昨天是他的冥诞,写这篇文章也算是对他给予我影响的一种纪念,我对出国的热情大概都来源于他,这是我最近才发现的。关于他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因为已经是老熟人了,也就无从说起。我只能说我真的很感激他,感激他即便创作之路充满坎坷,却依然坚持着以此为职业,且从不为了讨好什么而写。感谢他在经历之后,依然保有初心,并告诉我这些都是必然的,没什么大不了的。感谢他在作品中不断表明自己对待世界的态度以及价值观,让我可以从中找到些许共鸣。也感激他让我动了出国的念头,引领我来到这里,让我在28岁生日之前,告别过去的迷惘,有了些许的坚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I know this much is true》到王小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jqz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