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朋友一起去南宝山游玩,都带着孩子亲近大自然。
朋友的儿子大墨墨四个月,马上两岁了。一个小小孩可以不要大人抱,一个劲地爬阶梯,上上下下,踩泥坑踏水洼,爸爸妈妈在一旁鼓励。
墨墨也很努力,这一次也爬了很多山路,走上走下,鹏鹏跳跳,高高兴兴。景区的设施还未完善,湍急的河流水冲击石头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河沿岸并没有安装护栏,仅有约一米的山崖路,最多能容纳两个人通过。考虑儿子的安全,还是坚持一路牵着他的小手,爬上爬下。
墨墨的情感发育良好,从来不会压抑情绪,一有不舒服就会用哭声或妈妈抱来寻求安全感。走在山路上,只要累了,不想走了,并且我的鼓励已经没用的时候,我还是会抱着儿子走一走,然后等他愿意下来的时候再下来。
我相信孩子肯定需要鼓励,我也欣赏朋友的育儿方法。但是我的孩子在他需要安抚需要拥抱的时候,我不该吝啬。也不需要告诉他“男子汉要勇敢,要坚强,要不怕累”。我的孩子才19个月,他只能完成他这个年龄段应该完成的事情,不需要过多地要求他。
想一想我的小时候,跟着外婆跟着妈妈走山路,几十里的路程,不要人抱,独自完成,我那个时候我一定受到了乡里邻居甚至亲戚的赞赏,他们一定觉得我是个不怕吃苦,勇敢的孩子,我是个懂事的孩子。
那时,我一定累了,只是我在压抑我的累我的疲倦,为什么我会压抑自己的累而没有发泄出来呢?
可能那时我的母亲给我灌输了从小独立坚强勇敢的思想,可能让我相信只有自己走路我才才招人喜欢,我为了迎合众人的赞美,为了成为父母心中那个听话懂事,独立坚强的小孩,我压抑我的害怕,我的疲倦和累,一路撑下去。
那么这对我未来的人格发展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小学的时候问题已经有显露出来,只是从来不会有人能够觉察到。那样的年代那些父母,多数都把孩子当成大人一样要求孩子能够尽善尽美,能够听话懂事。
小学时,那是90年代初期,我听老师的话,为了得到表扬,我可以在别人都捐款两元的情况下,我固执地要求父母给我五十元,捐献给那些贫困的人。因为我想让老师表扬我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我认为捐的钱越多越能够表达我的爱心。
我的这种“慷慨”的行为非但没有被父母认同,至今也还在认为我“傻”,“天真”,竟然他们也认同我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才捐那么多。
那时的我一定感到生气和委屈,我还能感受到当时我情绪激动,胸口很闷,我把这种情绪通过语言上的叛逆发泄出来,通过“偏要捐这么多”的倔强的行为发泄出来,我在报复抗拒父母的说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