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友说,学校在查防谁去过平安.夜。
虽然说是个不相关的节,如果用防、阻,是不是过犹不及呐?!
尊重全世界的文化传统,这应该是开放的国度国民应有的素养。
现在,貌似不xing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网络太好,原先那几年,也没有听过的论调,现在,全冒出来了。到底是什么样的群体,在带着节奏呐?
听什么样的论调,对受众pua结果确实不一样。
像咱这样被洗脑惯了的,客观,理性,是整个生活的基调。
比如我妈去检查眼睛这个事,前后两次,其实流程一样,结果也差不多,只不过,一个说得轻描淡写,一个装得郑重其事,给老母亲的感觉,就说前者不像医生,倒像个江湖术士,后者起码说了点儿希望,还开了药……
在我这个理性人看来,前者医生说得非常客观,人体零部件老化了,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而且没有堵塞。
人家没有让病人过度检查,没有浪费患者的金钱,不应该算是良心医生么?!
可,人需要被重视。这在老母亲的颇有微词中听出来了。
老母亲拐弯抹角提起邻居某某某闺女说应该去另一家医院,还得专家门诊,不可能看不出名堂。
人很奇怪,你要是根据日常表现担心她这儿那儿有问题,她嫌你诅咒她;你要是认为没什么问题的,她又觉得你不重视。
于是,用哄孩子般的态度,带着她去,得到了我猜中的结果,算是买了个安心。老母亲也心甘情愿的滴着可能毫无用处的眼药水。
当然,老母亲对可能耽误我的时间和金钱,总也是抱有歉意的。这种有负担的爱,就是她这代老实人的真实感受。既怕被嫌弃、不受重视,又要表达出受宠若惊,好像子女们不孝顺才天经地义,她若是受到重视,就是赚了的。
真有意思。
有时候就在想,这一老一小,是来检验我的修养与耐心,看看我这么多年书有没有白读。
对待她们,我应该保持的情绪,就是好好说话,好好吃饭,好好活着!
那个叫啥东方的,上了热搜无数条的故事,这一周都吊着咱们的视线。
比起蔡磊先生的生死故事,我倒觉得这些闹剧,早晚会水落石出。
只不过过程中,看出各种嘴脸、各种站台、各种带节奏。
带节奏这词,别说,真挺客观的。
舆论高手,不就是“带节奏”高手么。
不同的时代,带什么样的节奏,搞不好就能带出一个伟大的成果,回顾历史,更容易看出来。
别人的故事轻舟已过万重山,最后留给咱们的思考,还是得多读书,多思考。
丈母娘们一定会在书中知道,许多故事结局,前人智慧早就聚集在书中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