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天是第61/1000步。
曾国藩的成功,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但是他爷爷最初的一个举动,可能是随后这一切的种子。
老曾家有个科举梦
中国人修家谱最重官爵,大部分人家的家谱中都能找到几个当官或者有功名的人。然而翻开《大界曾氏族谱》,一直翻到宋朝,不但找不到做过官的人,连读书人都没有一个。曾国藩后来在文章中说,“吾曾氏由衡阳至湘乡,五六百载,曾无人与于科目秀才之列”。就是说,我们老曾家,从宋朝末年到清朝,五六百年间,连一个秀才都没出过。几十代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可见这个家族是多么普通。
这一切,是从曾玉屏(曾国藩祖父)的一个念头开始改变的。
他本是个普通农民,年轻时没读过书,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买了一匹好马,穿着光鲜的衣服,成天跑到城里,和一群浮浪子弟混在一起。
有一天,他正在湘潭城的一个酒楼里和一群纨绔子弟纵酒高歌,忽然见一个老头领着小孙子从窗外走过。只听老头远远指着他,教育自己的孙子说:“你可别跟这个人学。他是荷叶塘白杨坪老曾家的儿子,你看他家没什么钱,却总跑到城里来装有钱大爷。这个家早晚都要败在他手里!”
那老头这番话是为了告诫自己的孙子,没想到全被曾玉屏听到了。曾玉屏心里很不是滋味儿,本以为自己活得人五人六,没想到背后大家是这么看自己!他大受刺激,来到市场上,当场把自己的这匹骏马卖了,然后徒步走了几十里路,回到家里。
从那天开始,曾玉屏就像变了个人一样。每天带着长工,日夜苦干,艰苦奋斗了十几年,置了百十来亩地,使曾家从普通的中农变成了家境殷实的小地主。
勤苦发家之后,曾玉屏又做出一个重要决断,那就是把自己的长子曾麟书送去读书。即使在曾麟书由于资质有限,考了十六次连秀才都没中的情况下,曾玉屏也没有放弃这个努力。他又把希望寄托在长孙曾国藩身上。
可惜这个长孙读书似乎也是不灵,每次带回来的也都是落第的消息(连考了五次,也是场场落第)。曾玉屏辛苦了几十年,花了无数钱财,最后只落得一乡人的笑话。曾玉屏却不管别人笑话不笑话,他定下来的事,九头牛也别想拉回来。
终于在道光十二年这一年,曾麟书终于在四十三岁中了秀才。而曾国藩也在次年(道光十三年,1833年)成了秀才,并随后通过了举人考试,开创“联捷”佳话(中秀才之后马上中举人)。并在道光十八年(1838)高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在自己的仕途上获得了一个绝佳的起点(这一年,曾国藩虚岁二十八,而明清两代,进士的平均年龄为三十八岁),从而开启了他后来不平凡的一生。
因此,要不是有曾玉屏最初的浪子回头及对读书的执拗,可能曾国藩大概率会是一个衣食无忧的农村小财主。
每一个人、每一代人,要肩负使命,可能在自己这一辈并不能开花结果,但是却为后人打下坚实基础,前人不栽树,后人哪里去乘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先迈出它100步。
转载说明:本文为“三少爷的见”原创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