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我姐打车去东莞,收拾行李的时候,她从柜子里拿出一根防狼棍往背包里放。
“如果回来的时候乘火车什么的,能过得了安检吗?”我在一旁问。
“到时候再说吧!两个女孩子出门,不管怎样,还是多点防备好。我是真怕了这社会!”姐姐一边收拾一边说。
而这距离“空姐乘网约车遇害案”才过去两三天,网上还是一片沸沸扬扬声。尽管滴滴在第一时间向遇害者和公众致歉,而且暂停了顺风车业务进行内部整改,公众舆论却并没有就此停歇。
空姐网约车遇害案的背后,是制度不全?防范不够?还是人性本恶?不可否认滴滴在这件事上确实负有很大一部分责任。毕竟过去的的几年里,网约车平台的管理问题被公众诟病早已不是一天两天。比如马甲车、黑车等违法运营车辆频频出现,都与平台对网约车司机的个人信息的审核、信用评价、考核惩戒等约束制度不完善有关。
空姐网约车遇害案的背后,是制度不全?防范不够?还是人性本恶?有人不禁提出疑问,“让这些问题存在这么久,难道就真的没有一点办法了吗?”
答案是有的。随着各类事件的频发以及公众舆论的导向,不仅是网约车平台在深刻反思自己,从各个方面加强对网约车人员的审核监管力度,政府相关部门也在陆续出台更加严格的准入制度和监管措施。
比如,拟建立失信联合惩戒名单,将违法失信人员列入“黑名单”,吊销其执照及开出相关处罚等,与网约车平台一起规范网约车市场,维护乘客安全。
但是只要有制度的约束就可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了吗?
有人拿出发生在2017年8月的一起网约车司机强奸案来举例。案件中,嫌犯王某是在与乘客的闲聊中得知其是单身女子且独自在家后,心生歹念犯案的。
事后王某虽然被捕判刑,然而类似这样司机套取乘客信息伺机犯罪的案件却还陆续发生,且对象多为防范意识较为薄弱的女性。
“淌着眼泪的鳄鱼,装出一副可怜相,把善心的过路人骗到嘴里;又如同斑斓的毒蛇,蜷曲在花丛里,孩子见这颜色鲜艳,把它当作好东西,它就冷不防螯你一口。”莎士比亚在《亨利六世中篇》对那些心怀不轨之人的形容让人不寒而栗。
所以我们在呼吁用最严厉的手段谴责和惩罚作恶者时,也应该提醒自己提高安全意识。特别是习惯或者经常打车出行的女性朋友们,不要觉得危险与自己很远,要知道意外往往就发生在你的“不经意之间”。
而随着这些针对女性的案件的频发,也有网友从人性与道德的角度发出了自己的愤慨:
空姐网约车遇害案的背后,是制度不全?防范不够?还是人性本恶?的确,有媒体在对近几年网约车司机在提供约车服务时发生的刑事案件的整理中发现,许多嫌犯多为临时起意,对犯罪存有侥幸心理而产生邪念。
这样的刑事犯罪的临时起意是第三方平台无法左右的。那么对于这种“防不胜防”的事情该怎么办呢?有人说,干脆取缔掉网约车算了。
但有专家指出,网约车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缓解了一部分公共交通的压力,也进一步促进就业等。就目前情况来看,取缔显然不现实。
我们除了要求法律对这种犯罪成本低,处罚力度不够的“便利性”进行更加严厉的制度方面的立法外,还需要更多依靠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以及社会成员的自我约束来实现。
所以说,“空姐网约车遇害案”的背后,不仅存在制度方面的急需改革,还有公民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及整个社会对道德底线的零容忍态度。
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为网约车市场营造一个良好的乘车环境,让乘客真正能够实现滴滴所宣传的“滴一声,美好出行”的愿景。
然而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与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并不能一蹴而就。
所以个人认为,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是目前预防和减少此类事件发生的较为有效的办法。
那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保持一颗警惕之心,在打车出行过程中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呢?
在这里给大家支一些招,比如,乘车之前记下车牌号和司机信息,发送给亲友;与亲友保持联系,定时更新位置信息;乘车时尽量选择坐在司机正后方的位置,不与司机过多攀谈;随时观察司机动态和行车路线;不随便与陌生人拼车等。
一旦觉察到不对劲,一定第一时间要求停车并拨打电话报警或向周围求助。千万不要忽视它们的作用,因为在关键时刻恰恰就是这些小细节让我们能够成功躲避危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