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闲话。读书

闲话。读书

作者: 刘峰毋庸 | 来源:发表于2015-10-01 10:52 被阅读38次

    读书,总说的就不提了。只说些自己的小想法吧。以前年幼阅历少,有过把书当老师的一段,后来发现错了。虽然不觉写下来的便只是糟粕。但是,书里的再深邃也一定是旧的,而脑子里闪现的再浅薄也可能是新的。也许,正是因此孔子述而不著,更有佛曰:不可说。由此就对书少了些仰望,而随之以为读书就是在走过作者曾经的路,并感受他曾经的情感和思想了。觉得这便会是一种在别人人生基础上平白增加的自身经历。现在想其实不尽然。那是在用别人的眼看别人的路,甚至还带着不少别人的心意。虽然那心意是含在字里行间的,可即便作者刻意忽略也没用。因为那是他的故事,他的眼,他的思想,他的选择,这本就是他的书么。所以,若把书想成一条路,而抱着一路走过的想法就错了。因为其实一直都在被影响,所以必须做路之外的思考。

    于是,现在喜欢把读书当成一种对话,一种和作者的交流。树下阶前也好,床前灯下也罢,俯仰坐卧,阅读,就如同与千百年外这同一蓝天,星空下的那人聊天。平常说话,话的本身往往也并不重要,而说话者言语中所蕴含的本身想法,情感,特别不经意流露出的理念,智慧才往往是谈话交流的最终目的。于是,读书也一样。而对话又是要连贯而有趣的,所以猜测,甚至猜测对方的下一句就是互动的开始,才会有意思。另外,自然还有质疑和反思所引起的碰撞,否则何以有智慧的火花,又何以让人有新灵感。不过说到此,更值得提的却是读书时对作者的态度了。

    人难免主观,虽然这样很浅薄,但常有。比如因为封面和作者就不喜欢,不相信,甚至不自主地与书中的意思唱反调。而喜欢的,作者很让人崇拜的,以及书中思想意思顺了自己心境的就无条件接受。特别,之前知道少的时候还好,等知道的比原来多些了,又会了点儿诡辩,就能够各种反驳,各种断章取义地反对了。反正评委也就自己,作者已故或者不在,怎么糟践都好。如果心态平和还好,但是如果只是一时意气就有问题了,路会越走越偏,难以避免的思想也会逐渐偏激。或者这也是对书少了某种尊重的后遗症吧。但,书就是书而已,而所谓的谈话就是要符合谈话的规矩。唯有平等才能有交流,才能有碰撞,才能有火花。也许把主观的喜欢和讨厌带进读书并没有错。因为交流也不能干巴巴的。只是要实事求是,不因为主观态度再加上自身懒惰而忽略,错过对事实的探究才好。

    说到此,对作者的态度也就有了。平等,平视。所谓,人类社会是有等级和规则的。在社会里,有统一的标准。作为对规则的遵守,对历史的继承,对精神和成就的尊重可能还是需要对一些人敬仰,一些人鄙视的。但在书里就一定是平等的,因为那与其人在社会中的标准无关。秦桧写的和岳飞写的道理无差就并无差别,历史可考,事迹可循。但因其人而废了探究,甚至自觉不必,岂不也成了莫须有的奸佞了吗?这就是错了。而小学生写的若是决定看了也不妨逐行看,仔细想,三人行必有我师。况且,成了文字既已经阅读也就再无大小,高低之说,否则就是对旁人更是对自己的侮辱。和人聊天,又一脸地看不起,不搭理算什么。同理亦然,读佛经也一样。若是佛祖写的读到了也便是对话。经既是佛讲的经,自然他眼中众生平等,若是人心中有佛,为何不能在心中让两者交谈。佛可拜,佛之智慧可拜,佛之慈悲可拜,佛之神通可拜,种种皆可拜。唯其思想不必,不懂的拜也不懂,枉自无知,而懂了则其便也是自己的,要拜何不拜自己。所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大约说的其实无关这社会的规则,道理,智慧,为人的高下。而是用心。若是没有与天地平齐的心,又怎么能感受并超脱他们的道理呢。

    所以,拽了这么多,只想说:是不是读书会气自华,会有丘壑不知道。但是,精神上总该有一份平视一切的心和淡漠一切外物,标准的坚定才能真正用上自己的头脑阅读。自然此外还有其他,以上有提就不刻意赘述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闲话。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kcgc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