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吹过了一阵温和的风,风把浓厚的硝烟刮得四散无踪;像下过了一场清凉的雨,雨把凝涸的血迹冲得一干二净。烽烟过后,这片大地重新恢复了生机与活力,困厄与苦难消失在了绝大多数的土地,取而代之是一派欣欣日上的风气。
人们擦干了蓬头垢面的自己,又小心翼翼地将一块块半掩在历史尘埃下的厚重碑匾扶起。又一阵微风拂过,碑匾上的尘埃被吹去,碑文里的八个大字透露出古老沧桑的气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时空辗转,岁月荏苒,经年过后,那些扶起或扶着碑匾的人都已相继离去,而扶持碑匾的使命自然也无可奈何地落在了他们的后人身上。然而后人毕竟是后人,不曾经历过屈辱与荣光的洗礼,便不会有患得与患失的虔诚。
或许在初时,这些接过碑匾的后人也曾立下承前启后的志愿,只是又有多少人能在喧闹多姿的尘嚣面前初衷不改,矢志不移?兴许就在某个时空的节点,就在他们的举手投足间——
公交车上,女士们英姿飒爽,一番番撕衣大战尽显巾帼风采;地铁厢中,男士们勇武非凡,一场场拳击竞赛悉彰须眉气度。观众席里,人群沸扬;手机相册,照片叠张;朋友圈内,喝彩鼓掌;聊天群中,话潮汤汤……
“轰——”就在这样举手投足的刹那之间,那一块块先前被他们扶住的碑匾,不知不觉滑落指尖,落地的轰鸣响彻天边,继而传到我的耳畔前。我茫然睁开眼,发现人们脸上的笑容都消失不见,纷纷都展现出暴戾的一面。
看着那些碑匾上再次被遮葬的字眼,我忍不住暗自比较:千百年前,这片大地上的人物质贫乏,却给后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辉煌;千百年后,他们的子孙后辈生活日渐充沛,又将给后世的后世留下些什么呢?
想到这里,我心下黯然:比起千百年前,我们的物质生活着实取得了长足进步,可我们的精神文明又长进了多少?这个答案,或许还要等到我们的后人来揭晓。
不禁又忆起几年前那个我们耳熟能详的碰瓷老人了,时过境迁,再去追究个中是非已经没有太大意义。只是在这里,我难免迟疑: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她抛下了为老的那一缕良知,而选择去讹诈他人?或者说,若能够安乐地在家颐养天年,又有哪个老人愿意出来损人三分利己一毫呢?
其实这个老人毕竟只是芸芸众生中微不足道的一员。只不过微不足道的她却绝不会想到,由于自己的那个倒下,让那么多的人在面对颓然倒地的老弱时,失去了伸手相扶的勇气。由于自己的一念之差,让那么多扶住碑匾的手颤抖着失去了坚持的魄力。
言念及此,我们所能做的似乎只剩下了观望和避害趋利,当看到公车地铁上的人谩骂厮打,我们只能用一种惊讶的眼神看着他,暗叹或暗骂,却不敢出言止架。当看到八旬的老人碰瓷敲诈,只能在心中怒斥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却在遇到另一个老人倒地时,我们居然也因为避患之心而不去管他——这真的是我们能且仅能做的事情么?
当然不是。
其实我们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当我们看到有人在公共场合相骂相打,可以在心中纠结一番后鼓足勇气大喊一句:“快停下,别把我们的古老碑匾遮葬在地下!”比如当我们又遇着老人倒地的情况时,我们甚至也可以犹豫挣扎一两秒,等到心头正念战胜了私念,如果还来得及,再把老人扶起。这时候若路上有人,我们也不妨再发一两句诸如“人心若倒扶之不起”的喟慨,又或者为了安全起见,我们甚至还可以找个人来为自己作证——无论最后做出哪种选择,都好过无病而呻徒发牢骚。
徘徊着,我停住脚,弯下腰,细细擦去一块碑匾上的灰尘,如待至宝。静默着,我直起腰,任凭周围嘈杂喧闹纷纷扰扰,进行着独自一人的思考——
当道德的骨架支离破碎,当良知的长城土崩瓦解,人们口中常说的制度保障是否还能支撑起光鲜外表下的衰朽残躯?而当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落魄到依赖制度才能勉以为继,那么这个民族又是否还有进步可言,这个民族的人又是否还有人格可说?
……
我抬头望窗外,恍惚之间,仿若看见了一块块被尘埃掩却的碑,没人扶它,它在挣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