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许久以前,有个人对我说,那些去过英国的人,都能在那儿找到他最想要的东西。
——《查令十字街84号》
留学英国是偶然,也带着些许必然。毕竟提到留学大多数人的首选是美国,我也曾是其中之一。身为法学汪,研究过 LSATS ,比对过 JD 和 LLM 的成本,加上各州考 Bar 的限制……激烈的内心斗争后,懒惰与畏惧的小人占了上风,用各种「理性的」理由熄灭了那一丢丢奋斗成女强人的小火苗。又因为说惯了「英美法系」,英国就这样偶然又直接地变成了第二选择。也一瞬间想起小时候对英国莫名其妙的好感。
申请的过程按部就班。英国的学校网申都很方便,当然排名越靠前的学校似乎网站做的越人性化。因为英国学校更注重学术,所以 PS 也真的不用罗列参加过的所有活动,简明扼要地展现专业相关的能力即可,重要的是一份漂亮的专业课和雅思成绩单。过程细碎,但幸运地拿到了所有申请学校的 offer 。权衡再三,选择了诺村。
虽然申请前已经做好心理建设,一年的时间并不能给我带来学术上的飞跃,也不一定会对职业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但是当行前和一位非常成功的律师姐姐聊天,她用女强人特有的语速和语气教育我这个选择和出去玩一圈没什么区别的时候,整个人还是懵的,甚至忍着眼泪不敢在律师姐姐面前哭。
心大如我,飞机降落在希斯罗机场,对于前途的恐惧就全部抛在了脑后。即将生活在这个有诺丁山、哈利波特、查令十字街、抖森、达西先生、贝克汉姆、福尔摩斯的国家,「前途」的事儿以后再说吧。
腐国除了伦敦以外的城市真的都是村子一样,白天安静并散发这浓重的绅士情怀,到了晚上整个城市变成 80 年代迪斯科舞厅,满街「动次打次」的节奏和喝成烂泥的腐国人民,还有无论春夏秋冬都会露在外面的腐国姑娘白花花的大腿和臂膀。不要问她们冷不冷,这真的是千古难题。姑娘们也真的不用担心安全问题,在腐国更要注意安全的是男孩子们 (no kidding) 。
当然,作为一个法学汪,我们并不常见这般狂野的腐国。我们只会享受深夜图书馆一个人的狂欢。我们就是这样一个每周只有4门课但书和案子永远也读不完的专业,每日穿行在宿舍图书馆教室路上,肩上扛的手里捧的书让我们有一种搬砖工即视感。互相打招呼不是「how are you doing」而是「 XXX 案子读了吗」。学期间的约咖啡最终都变成了图书馆的一杯星巴克,就咖啡的话题依旧是案子。也正因为如此,毕业小 party 才显得那么珍贵,大家急切地希望了解彼此,可是时间那么少,可是第二天就有人要离开。
而就在这忙忙碌碌中,我们认识了这样一群人。有的组成了学习小组,互相扶持着走过期末的煎熬;有的成了饭搭子,一起做饭一起叫外卖;有的成为跨国友人,偶尔小聚聊聊彼此国家的生活,回国后需要靠翻墙才能联系上;而有的人成为了这一生挚友,住在不同的城市,却参与着彼此的生活。因为处在特殊的阶段,一小撮人迅速变得亲密,笑闹甚至哭泣,都是坚定的陪伴。一年以后甚至记不得因为哪句话或者哪个眼神把我们聚到一起,只记得无论发生什么,这群人都会是自己坚强的后盾。
即使再高效,一年的时间依旧太短,经营了上述种种后,留给四处游玩的时间真的不多。挤出各种假期坐火车,尽力走遍腐国,却还剩下好多地方没有去。在莎士比亚故居迷过路,在达西庄园吹出高原红,还有数不清次数的伦敦伦敦伦敦……可是即使全部去过又怎样呢?这个国家早已超越了到此一游的目标。这是一个希望有一天可以再回去生活的地方。
回到国内,面对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真的像女强人姐姐说的那样,知识上并没有质的飞跃,似乎对找工作本身也没有多大帮助。但是那一次大哭,那一次坚持,那一次晕倒后又自己醒过来……都成为日后面对更成熟的生活的勇气。
也不要小瞧习惯的力量。回国后,同事说我穿衣服有英伦风,老板在早餐会上会打趣我在英国待太久,配了一盘 the full English 。喔~ 不要说英国没有美食,回来后每个匆匆吞下豆浆油条的早晨,都会微微想念。但是,炸鱼和薯条已经彻底吃厌了。也许在其他国家,中餐就是中餐,而在诺村,甚至是整个腐国留学圈,中餐是「四季」,这个火锅烧烤自助甚至吃哭了从法国来玩的小伙伴。
经历了回国后一年多忙乱的生活,愈发想念这段异常纯粹的时光。深夜边加班边回忆,甚至都不能连成一条完整的时间线。一年的时间如此尴尬,不敢说自己有多了解这个地方,又无法做到到此一游般的随意,只能就这样默默关注,偶尔想念。深知也许再也回不去,却又莫名满怀期待。
就好像一念之差,却又动情一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