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小方桌 有一荤一素
一个身影从容地忙忙碌碌
一双手让这时光有了温度
……”
简单的一荤一素,是那个叫做毛不易的青涩少年,对逝去母亲的纪念。
古人云“子欲养而亲不在”,有言道“多少只道是寻常的当时,成了再也回不去的曾经。”
母爱细密而绵长,无私且无悔,只是作为孩子的我们,总想着远方和未来,而这份规划里却甚少关于母亲,那个爱我们至深的人,如歌里唱的:
”太年轻的人 他总是不满足
固执地不愿停下 远行的脚步
望着高高的天走了长长的路
忘了回头看 她有没有哭”
儿时,母亲是最亲近人,是我们与外界联系的媒介,依赖和被纵容使我们相信母亲在就是最安全的,即使风雨再大,也会有自己的一弯避风港。
年岁渐长,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大,与母亲的联系越来越疏离。
《我与地坛》中史铁生有一段关于母亲的描述,那年他20岁,意气风发,青春年少,却突然瘫痪,只能在轮椅之上度过。
那时他的情绪非常糟糕,经常发脾气,承受这份情绪的自然是那个照顾他的母亲。当他能够离开屋子时,他摇着轮椅想尽一切办法离开家,去往那个破败的花园,一言不发。
母亲知他心中苦闷,不愿在家呆,即使满心担忧,惶恐不安,却只字不提,在他每次出门前,帮他准备好所需要的一切,看着远去的背影出神。
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一个人面对空荡的屋子,怅然若失,惶恐不安。
母亲宁可失去双腿的是自己,也不想看着孩子受苦,心中那无法言表的情绪,一个人默然承受,也还记得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轮椅上,那个苦闷还置她于不顾的少年。
多少次母亲见他久久未回,至小园四处找寻他的身影,却又不敢惊扰到他,那份小心翼翼和被他发现后的无所适从,现下想来让人心疼不已。而他时常看见了母亲,也不曾叫主动叫住那个焦急的妇人,只是冷眼旁观。
终究,母亲没能看到他功成名就,书中写道,那是因为母亲太苦了,上帝想早一点让她解脱。
贾平凹曾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原生家庭一度被众多人所唾弃,因为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性格的缺陷,习惯的养成,大多都源于儿时,“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也是耳熟能详。
我们总在怨着父母,没有让我们含着金钥匙出生,没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更是无数次将崩溃的情绪发泄在最关心我们的他们身上。却忽略了出生是我们这一生唯一无法选择的事情。
还记得当年那部由赵丽颖,邓超主演的《乘风破浪》:
儿子不能理解当年父母的决定,他穿越到过去和父母成为了好朋友,一起经历过才发现,身处那时,自己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走出电影院时,多少人跟自己内心的那个小孩和解,原来我们所抱怨的一切,已经是他们能够给我们的最好的了。
“月儿明 风儿轻
可是你在敲打我的窗棂
听到这儿你就别担心
其实我过的还可以”
最后让我们以一荤一素结尾,愿父母建在的人,能花时间和自己和解,与父母相处,没有“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哀;愿父母离去的人,将思念化作风月,告诉他们自己过的还可以,同时能注重下一代的亲子教育。
愿我们继续努力,与美好相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