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行思录
文/二月兰
20200804 星期三 热
继续读周校的书。摘录一二。
《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分享者》——
分享是学习之旅;
分享是合作之始;
分享是行动之力;
分享是自信之足。
我的感悟一二:分享是需要场域的。分享需要起码的理念认同。
记得自己最可笑的一次分享。读了一本好书,迫不及待地跟一同事分享,我热切地介绍着书本内容及自己的感受,真有点得意忘形的失控模样。事后想想自己真是可笑至极,跟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分享书之趣,这是何等的狂妄?她知道我喜欢码字,常戏称我玩文字游戏。她呢?什么教案、总结等等等等,从不亲力亲为,全依赖他人的举手之劳,或复制他人的,或顺手牵羊网上拉。我跟她的分享,算怎么回事啊?我太失态了。
记得自己最尴尬的一次分享。因某领导的要求,我对自己的班级管理进行了一次分享,自己是坦诚得要命,把自己的“幸福草团队”建设的理念及操作,一五一十地全盘托出。听完讲座,班主任的反响非常好,当面、背后的反馈不少,都是誉美之词。我以为一切OK时,领导又下达了人人写一份感受的任务。天,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吧?这真的是尴尬了,给大伙添了麻烦。不过,直到现在还有年轻班主任告诉我,我的那套管理办法真的管用,他们到现在还在用。
记得自己为躲避分享,而取消的那次教育行走。宁波之行,我报了名,临了却取消了,为的是校长要求的开学工作会议上的分享。后来,我才明白那不过是他的说说而已,而我却错失了一次精彩的心灵之旅。那年,汶儿大学毕业,他打算和一起参加教育行走。当年的语文湿地年会在温州举行,远方的朋友也召唤着我。本来计划结束行走,直奔湿地年会的,真是可惜了。唯一觉得不遗憾的是,会议期间台风肆虐,家人少了那份担忧。
《做一个成长型的教师》——
魏智渊优秀之人的四种核心习惯:珍惜时间、保持专注、深度学习、合理归因。
周校是这样解读的——
珍惜时间,是要有自己的生命节奏,让生命始终保持紧张感和秩序感。
保持专注,一辈子干一件事,就是专注。
深度学习,就是触类旁通,就是刻意练习。
合理归因,遇事反求诸己,也是自我归因。其中要注意两种思维:成长型思维和固定性思维。
我的感悟一二:铁皮鼓说的四种核心习惯,“珍惜时间”“保持专注”这两个习惯,回首三十多年的教育之旅,我还是相当可以的。
我曾经那么心无旁骛地爱着教育,全身心投入无怨无悔从事着我的职业,我努力进行了很多的探索与研究,尝试了很多的班级管理之道。教育教学,我都喜欢,班级管理不赖,课堂教学也深得大家赞许。我为我自豪,因为专注阅读与写作,我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而不囿于自己所在的乡村小学的那片小天地。
相比于同龄人,我涉猎的确要广得多,主题阅读也不少。我原始学历低,尽管一路跌跌撞撞一直在修行的路上,尽管朋友们觉得学历不等于能力,但我自个儿知道,这是硬伤。我自个儿也知道,就深度学习而言,哲学书的深耕,这真的是有深坑无法填埋呢。万丈高楼平地起,根基实在太重要了。因此,深度学习,我是远远不够的。现在更是怕干费脑子的事情,去年频繁地进行了全麻的检查与治疗,我的脑子几乎是彻底废了。嗨,老都老了,不为难自己吧。
合理归因。我尚是个爱爱考的人。碰到问题不会急吼吼地想着一蹴而就地解决问题,而是冷静思考分析,搞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再着手解决问题。碰到问题,我也不会推卸责任,觉得有什么问题都是学生的问题。工作上,这一招运用得还挺得心应手的,可生活中曾经的某些事却如在心头扎着的刺,一旦触发着隐秘的角落,就会糊涂与迷惘。修炼,真的是一辈子的事。
老是老了,但决不能以老为借口。珍惜时间、保持专注、深度学习、合理归因,这样的习惯一辈子都不能丢。人可以退休,转移阵地,一样需要这样的修炼。
《要学会及时并持续评价学生》——
学生习惯怎么养成?
1、一定是有人告诉他这么做。
2、他们做到了会有人肯定他们。
3、他们和老师打招呼会得到回应。
形成良性循环,习惯就会养成。
我的感悟: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真的只要行动。可是,当老师麻木时,他们能够看到学生缺失的那些习惯吗?当看不见学生时,心中没有教育大局时,一样不会有的放矢的引领学生。
看到老师不打招呼,上课铃响才去上厕所,回家作业不记载,放学后的黑板仍是满满当当,垃圾桶的盖子永远不在垃圾桶上,讲台没有一天是干净的,粉笔可以断货十天半个月……这就是学校工作的日常点滴啊。学校无小事,小处着手,日常引领,学生的习惯怎么可能差劲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