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内容:
《楞严经》的全名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大佛顶”就是我们内在的体性,也就是菩萨行菩萨道内心所要安住的生命的根本——现前一念心性。“如来密因修证了义”是从自利方面的解读:“密”就是无形,无相,不可了知;“因”就是因地。“密”是无形,无相的,但众生的心是活在妄想中,有很多形状,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种无相的心性就是行菩萨道,成就圆满功德的重要因地。“诸菩萨万行首楞严”中“首楞严”是一切事圆满坚固。依止如来的密因产生六度万行,即成就“首楞严”。
之后在别明里,师父着重解释了“妄想”。我们与外界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感受”。而由于累生累世的生命经验,又会产生一个“想法”。而“想法”产生“欲望”,这就是造业的根本。我们修“首楞严王三昧”的目的就是讲无始劫的“颠倒想”转成一个清净的“真如”。对治妄想六字真言:不迷,不取,不动。
通过理观和事修的修学,我们可以通过三点来知道自己的进步:(一)大,也就是内心没有对立。(二)佛,即智慧的光明慢慢展现出来。内心开始依止智慧的判断做应该做的事,而不是跟随妄想感受做喜欢做的事。(三)顶,内心没有限制和障碍。内心很调柔,没有固定的执着。
个人感悟:
重新对“妄想”有了一个认识。平常自己无欲无求,觉得自己妄想不多。但是今天才知道自己一直都是妄想驱使的凡夫。因为贪爱方便面,专门跑很远的路去买。因为贪图懒惰,要完成的任务拖到最后才做。之前听法总觉得很有道理,但是不知道修行要从何下手。其实可以从用智慧来观照妄想开始。首先要认识妄想。观察一个念头的由来,是出于爱取还是排斥,是不是源于内心的分别或执着。如果是的话,用智慧去放下这种分别。“感受”是源于我们的业报,但“想法”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当分别的妄想产生时就有意识地观照它,多在生活中加入一些智慧的观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