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同剧情片的区别就好比是非虚构文学同小说的区别。非虚构的价值在于真实,如果硬要拿评价小说的那一套来要求非虚构文学,恐怕有失公允。同样,对于纪录片来说也是如此。我们无法要求纪录片有剧情片那样跌宕的情节,所以在观看一部纪录片之前,我们应当清楚该抱有怎样的期待。
也许出于上述原因,选择观看纪录片的观众要远远少于选择剧情片的观众,尤其是在还要付出金钱代价的影院。因而作为一部登陆大荧幕的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的排片量并不理想,上座率也是寥寥无几。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在剧组发布的一段宣传视频中,诸如王石、杨澜、谭盾、陈坤等等颇具影响力的名人却纷纷推荐此片。那么,这部影片究竟值不值得观众走进影院去观赏呢?
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本片的主题。正如它的英文名“Himalaya: Ladder to Paradise”所体现的那样,天梯在西藏神话中意味着现实世界与另外一个世界的连接。导演采用《喜马拉雅天梯》这个名字的用意也很明显。在记录西藏登山学校一群引路少年生活的过程中,导演突出了藏民的淳朴以及他们信仰的神圣,其中还暗含着这种淳朴与神圣在这个已被商业逻辑颠覆的社会的存在价值。回归本性成为贯穿整部影片的理想与诉求。就这一点而言,影片无疑在主题上吸引了观众,抢占了先机。
事实上,在早前发布的几支预告片中,导演就向观众传达了这样的诉求。“喜马拉雅天梯”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很深的寓意。不管是在正式预告片、明星版宣传片还是拍片花絮中,导演似乎一直在强调“寓意”(而不单单是4k超高清拍摄带来的震撼效果)。因此,观众自然而然会带着某种期待去观看这部影片。然而事实证明,影片所呈现的效果与观众的期待值并不匹配,预告片甚至有拔高主题之嫌。这主要表现在对人物的刻画上。作为穿起整部影片的主线,引路少年本应被塑造得更加丰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这造成了影片某种程度上的主题模糊,使人觉得它怎么看都像是一组具有动态效果的风景摄影大片。
拍摄技巧的不足是可以改进的,我们更应该肯定导演拍摄影片的初衷。毕竟,在这个被爆米花、白开水电影充斥的电影市场,像《喜马拉雅天梯》这样能让人进下心来的电影,已经不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