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是什么?我理解的“修养”应该就是“修身”和“养性”二者。
要真正理解古人对“修身养性”的定义,以及“修身养性”对人类乃至宇宙万物的影响,首先必须要摆正心态,如果你觉得古人的修身思想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那你可能就真的入不了“儒家幸福”的门了,就像打算信仰上帝的人,首先得让自己相信上帝是存在的。
我们现在去读四书五经的修身观,难免觉得晦涩,《儒家修身九讲》这本书则结合《小窗幽记》、《围炉夜话》、《呻吟语》、四书五经等作品,对儒家的修身思想进行了通俗易懂的分析。
1、关于“修身”
《演员请就位2》最近的话题度不可谓不高,毕竟里面的选手们,有很多都曾出演过被人熟知的影视剧男女主。
都说综艺节目是把“照妖镜”,这话还真不假。且不说这期的选手们演技究竟如何,素养德行上就让某些明星被照出了“原形”。
比如在面对导师的批评时,有些演员自恃甚高,对导师表现得很不屑,一副“你还有资格教我演戏”的架势,而有些演员则表现得很谦卑,虚心听从导师的指导,然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演技差强人意,德行又太一般的人可能在这一期《演员请就位》里要毁掉大部分的观众缘了。
“德行”近似于“修养”,也有人说“教养”。年少时的“德行”不好,人们可能会归罪于父母,而成年后的“德行”不好,那就只能怪你自己了,你还需要修修身练练性呢。
在我国古代,尤其是宋代,古人对修身的重视远远超过了我们现在所学的“科技文化”知识,“育德”比“育才”重要得多,育德也就是帮助孩子从小开始“修身”。
“育德”主要就是要培养人的德行,四书五经都常提到的“慎独”,教育我们要做这样的人:
君子——
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
然而,纵观我们现在的社会,打着“德智体美劳”的口号,还把“德”字放在首位,可真正重视“育德”的学校恐怕没几个吧?
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所有人对孩子的期待都在“智”上面,不论孩子有没有问题行为,数理化的成绩才是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而“智”的终极目标也就是金钱和权力!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导向都是这样的。
纠正一个人的修养很难,纠正一个社会的修养更难,儒家“修身”文化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最需要的精神药物了。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个人首要要做的事情。
2、关于“养性”
1961年,美国作家格林出版了一本名为《一个枯竭的案例》(ABurnoutCase)的小说,书中描写了一名优秀的建筑师,功成名就后逃往非洲原始丛林的故事。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Berger称之为“职业枯竭”,而“职业枯竭”已经成为21世纪的流行病。
“终南山隐士”也许就是职业枯竭的案例,在物欲横流的现代化都市里,像机器一样工作,随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疾病甚至猝死,巨大的压力让很多人已经承受不了了,他们被迫放弃了自己爬升的欲望,开始寻求另一片净土。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人们往往把欲望的满足看成幸福。”这就是我们现代人的写照,其实欲望往往是谋杀幸福的凶手。
可怎样才能幸福?怎样才能心甘情愿、开开心心地“平庸”呢?这就需要“养性”。
“养性”同样是一个人追求幸福愉悦生活的一个必修课,“养性”就是要通过“养”来洗刷自己过于沉重的功利心,把握好追求财、色、名、位的度,真正让自己做到满足于“中庸”的生活状态,小富即安,甘于平庸,也并没什么不好。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千金方》里说:
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真正意义的养生,并不是“保温杯里泡枸杞”,而是养心性,豁达的人生观才是最好的养生,是任何大补的药物都无法比拟的。《孟子》中说“存其心,养其性”,简言之“存养”也就是这个道理。
3、“修身养性”该怎么做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模糊的记得,初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大概9岁左右,那时并不理解这首诗所蕴含的“静”之含义,唯独隐隐地感受到了一种优美的意境。
童年的记忆之所以美好至极正是因为孩子的心里没有喧嚣,只有宁静。在孩子未被污染的心神里,才能看见世间的美好。
宋明以来儒家修身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强调将“养”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去,程颢(1032-1085)是这一思想的主要提倡者之一。程颢提出,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涉及到养生之道;饮食起居的方方面面,都应精心讲究。从所听之乐、所习之礼到所用之具,从饮食起居到盘盂几杖,“动息皆有所养”(《近思录》)。这一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影响极为深远。
无论是陈继儒《小窗幽记》里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还是范仲淹《岳阳楼记》里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都表达了一种对财、名、利、位的淡泊。
《儒家修身九讲》里说,淡泊并不是不让人追求,而是合理对待需求,不要让需求发展成欲望。
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这其实也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急功近利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社会风气,“精英症”就是个例子。
诸葛亮《诫子书》里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王小波也在《沉默的大多数》里说:
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你看,那些真正功名成就的人其实都是淡泊之人!
从《儒家修身九讲》这本书概览儒家文化,慢慢学习儒家的修身养性的思想,我们都将受益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