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确实“看”了,但是你没有“观察”

你确实“看”了,但是你没有“观察”

作者: 小野与玫瑰 | 来源:发表于2021-09-11 11:10 被阅读0次
    Zinaida Serebriakova

    英剧《神探夏洛克》里有一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 

    案发现场有一具无法辨认的尸体,当警察看着有限的线索一筹莫展的时候,卷福已经根据所有线索推断出结论了。 

    警察非常吃惊,一脸懵逼地问卷福:“我怎么没看出来?”(I don’t see…) 

    卷福说了一句: 

    “You do see, you just don't observe! ”

    你确实“看”了,但是你没有“观察”。 

    看和观察是非常不一样的。 

    什么是“看”?什么是“观察”? 

    看剧的时候,代入角色跟着剧情往下走是在“看”;站在创作者的角度,仔细揣摩这个剧是怎么拍出来的,如何分镜、如何转换、节奏如何,剧本是顺着几条线索往下发展的等等,这是在“观察”。 

    看小说的时候,迫切地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是在“看”;站在创作者的角度,仔细揣摩作者是怎么写小说的,比如小说里有几条线索?叙事手法是倒叙还是插叙?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是怎么描写主角心理的?作者是怎么设置悬念的?这是在“观察”。 

    看到一篇刷屏爆文,觉得特别有共鸣,这是在“看”;而站在创作者的角度,仔细揣摩作者是如何引起我共鸣、触发我情绪的,作者想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作者想传递或者暗示我什么感知?他是怎么写出来这篇文章的?这是在“观察”。 

    听到一段脱口秀,“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这是在“看”;站在表演者的角度,仔细琢磨他是如何起承转合的,如何把握节奏的,如何丢出包袱的,他的段子和段子之间是用什么逻辑衔接的…这是在“观察”。 

    看虚构类书籍的时候,理解作者讲了个什么道理,这是在“看”;站在作者的角度,仔细揣摩作者是如何讲这个道理的,作者的思路是什么,前后的逻辑是怎么衔接的,作者提供了哪些论据,概念和概念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作者想要给我传递什么样的感知等等,这是在“观察”。 

    打开一个app正常使用,这是在“看”;站在产品经理的角度,仔细琢磨这个app满足了用户什么需求,为什么这个功能要这么设计而不是那么设计,这次新加的功能是出于什么考虑?这是在“观察”。 

    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听到别人说话意思本身,是在“看”;站在说话者的角度,仔细琢磨对方为什么会这么说?他说这话的上下文是什么?他想给我传递什么信息?他期望得到什么样的反馈,这是在“观察”。 

    听到了不中听的话感觉不爽,这是在“看”;听到了不中听的话,然后去思考对方为什么会这么说,这背后有没有合理的地方?有没有什么其他信息是我不知道的,所以我才觉得对方说的话不中听呢?这是在“观察”。 

    当我们的大脑面对一件事、一个人产生了第一印象和反应,这是在“看”;而仔细思考我们对这件事、这个人的第一反应是怎么来的,这个反应合理吗?有没有别的可能的反应?有没有更合理的反应?这是在“观察”。(换句话说,认知是“看”;元认知是“观察”。) 

    开会的时候,听别人说了什么,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在“看”;站在组织会议的角度,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讨论?我们有没有偏离主题?现在的讨论能让我们得出解决方案吗?这是在“观察”。 

    工作的时候,按领导要求完成工作,这是在“看”;站在领导者的角度,思考他为什么给我布置这项工作?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这是在“观察”。 

    沉浸于生活的琐碎,感受生活带给自己的情绪,享受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这是在“看”;思考生活有什么意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在“观察”。 

    …… 

    一切皆可“观察”。 

    “看”和“观察”和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看”更加沉浸,更加enjoy,看剧的时候你会完全把自己带入主角,跟主角共情,一起随着剧情往下走,沉浸于剧情带给你的每一次情绪。

    “观察”更加抽离,更加理性,观察剧的时候你感受不到特别强烈的情绪,你是在钻进创作者的脑瓜,揣摩他的创作手法。

    “看”完全来自于本能,凭着感觉走就好了。而“观察”需要一些对大脑的控制能力,你要时刻控制大脑去观察和思考你想让它思考的问题。 

    有的人“观察”习惯了,“观察模式”也就变成了他的本能。 

    “看”和“观察”并不冲突,完全可以是一种选择。 

    你可以选择在看剧的时候完全沉浸,跟着感觉走,enjoy看剧的乐趣。也可以选择抽离出来,去观察和思考这个作品的创作。 

    你当然也可以选择既“看”,又“观察”。 

    比如特别好的书我通常会看两遍,第一遍的时候是“看”,看这本书讲了什么,最大效率地去吸收,把学到的东西融合进自己的知识体系。第二遍的时候是“观察”,观察作者的行文逻辑、写作手法、章节之间的联系、想要传递给我的感知,去思考我如何能够更好地创作。一个是学习作者所表达的观点,一个是学习作者的思考模式。第一遍的时候完全沉浸,第二遍的时候完全抽离,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非常有意思。 

    掌握观察能力其实很简单,就是转换视角,从读者的视角转换到创作者的视角,从使用者的视角转换到发明者的视角,从自己的视角转换到别人的视角。 

    但是简单不意味着容易,要熟练做到,需要长时间的刻意练习。甚至有时候,你得先成为某方面的专家,才能学会在某方面更好地“观察”。 

    最近看脱口秀大会看得津津有味,找出李诞新出的小册子《脱口秀工作手册》来看,李诞在里面也谈到了这一点: 

    “越早丧失看剧的乐趣,越早发现观察剧的乐趣,越早成为一个合格的以创作为生的人。放弃看的乐趣,享受观察的乐趣——这样的测验不只在看剧时,在面对一切时都一样。” 

    当一个人创作的越来越多,就会越来越熟练地运用创作的视角去“观察”,最终就会把“观察”内化为一种本能。 

    当然,如果你不是一个创作者,不去“观察”也没什么不好。

    “观察”和“看”一样,都只是一种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选择哪个、都选,或者都不选都没问题,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但你要意识到,你其实可以有选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确实“看”了,但是你没有“观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know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