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机会到镇江出差,游览了金山寺,参观回来时,对这“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南江北镜里天”的蜚声海内外的胜景,作了一次精神上的享受。
金山位于镇江市区西北郊,它原是杨子江中的一个小岛,高只有44米,周长520米。后由于沦桑变迁,长江易道,才开始与南岸陆地相连。
金山那陆上胜景,山上风光、水光天色美不胜收;那美妙的传说、动人的故事脍灸人口,感人肺俯。
走马观花的看一遍,只能是凭印象肤浅地概述一下,以不枉此行,作为游金山的纪念。
金山,既是风景名胜区又是佛教圣地,过去是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去的地方。
建国后已辟为金山公园,对人民开放。现在是游人如潮,中外游客均有。我们上午八点钟来到了金山公园门前,卖票口已排队购票。
进了金山公园,便看到一座雄伟的大殿,殿前有铜塔,上书“江天禅寺”,大门朝西。我国的寺庙山门一般是朝南的,而金山寺的山门却是朝西开的。
据说,金山寺的大门原也是朝南开的,因为朝着南天门,得罪了玉皇大帝,使山门口经常轰轰作响,屡遭焚烧,后将山门改朝西的。
参观过金山寺有两点要先作说明:是人们通称金山寺, 为什么寺厦叫江天神寺?金山寺,始建于东晋时代,原名泽心寺,南朝唐朝时称金山寺。
宋真宗时,因皇帝梦游金山而赐名“龙游寺”。到了清朝康熙皇帝随太后来金山观光祈祷时亲笔题写“江山禅寺”四个字,故此匾额上为江山禅寺,但人们仍习惯叫金山寺。
金山寺一直是我国名刹,清代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寺。二是从我国寺庙位置上,大多是在中轴线上前后排列着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室、藏经楼等,而金山寺的建筑则具有独特的风格。
寺庙依山而建,殿宇厅堂、幢幢相衔,亭台楼阁,层层相接。
当你参观完了各式古建筑,也爬到了山顶,故金山有“寺衷山”的奇特风貌。
由山门入天王殿。天王殿中供弥勒佛,两旁是四大金刚,意为四大金刚在看守山门。
天王殿后边为大雄宝殿,中供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两旁站立着十八罗汉。
大雄宝殿两侧为方丈室,背后为观音菩萨壁雕,金山寺的建筑为宫殿式,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式。
名照阁内存清乾隆南巡驻跸金山留下来的一块御碑,此外还有观音阁、楞伽台、佛印山房、法海洞、留云亭、妙高台、七峰亭、白龙洞、朝阳洞、仙人洞、玉带桥、四宝室、天下第一泉等、慈寿塔,对整个金山寺有着画龙点睛之妙。
慈寿塔又名金山塔,它矗立在金山的西北峰,塔高30余米。
此塔始建于1400多年的齐梁,宋朝时改建双塔,一名“荐慈塔”、一名“荐寿塔”,后双塔倒坍,在光绪年间重建此塔。
建塔时,适逢慈禧60寿辰,故取名慈寿塔。塔立山顶,显得挺拔。塔为砖木结构,八面七级,内有旋式木梯,外有护栏相依,当我们登上七级宝塔,看大江如银带一条,飘在绿色之中,看镇江市容,尽收眼底。
站在塔顶,不由得想起,王安石的《金山》诗:
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
金山寺名声之大,景点之多,追其原因可能有二:
其一金山寺的特殊地理位置加上佛教胜地,引起了历代名流的注意,他们纷至沓来,登临山水,放歌题咏,挥毫泼墨。
如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杜牧、范仲淹、王安石、苏轼、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郑板桥等人都留下了瑰丽的诗文。
其二由于文人的踏至,一些文艺作品便加入了金山寺。
如《说岳》、《西游记》、《水浒》等历史小说都涉及到了金山寺。
中国三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白蛇传),更是妇孺皆知。一出“水漫金山”的戏给金山寺增添了不少的神奇、美丽的色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