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

作者: hdj79 | 来源:发表于2025-01-31 21:12 被阅读0次

苏州古城,犹如一幅细腻温婉的水墨画,处处浸润着江南的柔美。

还有软糯的吴侬细语,仿佛是从两千五百年的姑苏文明中流淌而出,轻轻拂过耳畔,带着历史的温度与深度。

漫步于这座古城,五百多年的拙政园,六百多年的狮子林,还有那九百多年的沧浪亭……都静静地伫立在时光的一隅,见证着姑苏城的改变。

若想更深地探究这座古城的脉络,那么苏州博物馆绝对不容错过。

这里珍藏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又将苏州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巧妙地融为一体,非常值得一看。

来,一起去苏博,去穿越时空隧道,与古人来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苏博需提前一周在公众号预约,建议约最早时间段9点。

8点,出地铁口,蒙蒙细雨中找博物馆进口,长长一段白墙前,大门紧闭,我用力张望了会儿,里面什么也看不见。

迟疑着排队位置,因为空无一人,纠结着要不要去其他地方转转时,又来几个人笃定地站下,我便不舍这占据在前面的好位置了。

8:50工作人员开门检票,期待的心情早已拉满,几个转弯进了大厅,一下就被惊艳了。

也许是光线,也许是色调,也许是线条,也许是场景……一时间形容不出的原由,营造出来极佳的整体视觉体验。

迎面玻璃门外的层峦叠嶂,虽然不高,却特别有气势。

似笼罩在烟雨朦胧中的色彩,如梦幻中般。

比花窗更明亮的六角形空窗,树、石、亭……移步换景的传统建筑手法,让人感觉仿佛走在了苏州园林。

这就是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理念:中而新、苏而新。

既有中国特色、苏州特色,也要有新颖的设计元素。

如说博物馆屋顶,秉承了传统的斜坡屋顶,颜色也承接了传统的黑灰颜色,而且高度低于15m,非常低调。

所以说,坐落于老城区里的苏博,没有一点突兀之感,反而显得与苏州老城区很和谐。

但苏博屋顶并可没有采用传统的瓦,而是用一种老岗石,打磨出瓦的模样,再盖于房顶之上。

而且这种石材淋雨后会变成黑色,晒干后变成灰色,不只颜色可变,还比传统瓦片结实太多,更便于博物馆的日常维护。

苏博的屋顶还有不少玄机。

它摒弃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大屋顶,因其在采光效果上有束缚之感,局部区域采用玻璃和开放式的钢结构架,所以室内可以借到大片的天光。

在馆内看的效果,类似于金字塔形玻璃天窗,太阳光自由地照射进来,垂直设置的玻璃窗,横条状百叶形棚顶,都能达到既能透光,且光直射进来也不会刺到眼的效果。

尤其是百叶栅条,随着太阳的缓缓移动,落在墙上的影子也慢慢随之变换,很有趣。

换个体验感更强的说法,就是参观历史文物时,难免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在静静伫立间,偶然回眸,只见墙上光影斑驳恍然移动,仿佛穿越时空的印记,既寂静又充满灵动之美。

在馆外看的效果,石制黑屋顶和百叶棚顶都与地面形成一定的角度,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与苏州老城区一致的传统斜度坡角,一片完美的合谐。

鲜明的几何造型,还搭配出错落有致的效果。

还有对称的秩序感,几何的世界中,就这样展现出博物馆的现代美感。

网图侵删

苏博的设计者是建筑大师贝聿铭,为苏州名门望族之后,早年曾在狮子林度过了一段幸福时光。

苏博2003年开始筹建,历经一年,无论是展厅的尺度、光线,还是陈列方式和细节,甚至馆内所有的树和石都是贝聿铭亲自挑选。

贝聿铭称把小女儿留在了苏州,可见他用情之深。

去苏博,要看展品,也一定要慢慢体会苏博的建筑之美。


我们无法窥见古人的生活,从流传下来的典籍,挖掘的文物当中可略知一二。

文物或许更加直观可信,再结合典籍去研究,历史文物学家总能描绘出一幅关于古人生活的画卷。

有段时间我特别喜欢听马未都讲陶瓷。

记得他说用火是野蛮到文明的一个过渡。

最早的用火仅两个目的:一个取暖 ,一个熟制。

却意外催生出一个成就——烧制陶器。

能够用火烧造一件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开端。

有了能使用的容器,古人便开始在细节上做文章。

宽把陶杯上的鸟纹,双脚离地,有一飞冲天的架势,陶杯还很富有光泽。

追求极致,古人似乎做得更好!

而且古人还超级有耐心,可以用时间反复打磨一件作品,下面的玉器,石器都是最好的证明。

这石斧头的模样和现在的斧子差不多。

石斧打磨需要时间,玉比石头困难得多,凹痕是用线切割的,石英沙放在玉上,用鸟兽的筋来回磨切,十天半个月都是小事,钻孔也一样。

用火来烧制陶器或许是偶然,可文明前的每一步都不是偶然,要历经无数次的磨砺,承载数十年、数百年的光阴。

让人心中充满敬畏!

走过新石器时代,几步间到达另外一个展厅,时间已走过千年。

一提起春秋战国,一定会想到青铜器,各种大鼎,青铜剑,一派豪情万丈。

冶炼技术的进步,青铜器社会功能也在逐渐转变。

从祭祀、礼器等转变为日常生活用品,像饮食、盥洗、装扮和照明等方面,比如有放肉的,放谷物的,甚至是洗手的,越来越有实用性了。

当然也是达官贵人彰显身份地位的标志。

同心圆纹不是后刻的

剑中间含锡高些,刃含锡低些,还可以用榫卯结构连起来进行二次浇铸。

菱形暗格不止美观,还可以防锈。

春秋战国时期冶炼技术的持续进步,干将莫邪所铸之剑名扬四海,他们的故事深入人心,流传千年。

到了汉代,展品更加生活化。

汉代视死如生,在祭器方面有所体现,衣食住行都要齐全,象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锦衣玉食。

从汉代起,瓷器逐渐多了。

青瓷的釉面光泽还比较浅,因为是900℃的低温烧制而成,一般瓷器下面不上釉,因为下面是窑板,会粘在一起。

定窑六出大碗,制造时碗扣过来,碗口比较粗糙,但可以大批量生产了,怕划到嘴的话可以镶金边。

金器、玉器越来越精巧,开始有了现代的模样。

如果驻足回望,时光又过去了千年,所有的进步都不是一蹴而就,是靠十年、百年、千年的时光磨砺出来的。

梅花鹿上面的玉石纹理很像松针。

明朝透雕玛瑙,放在今天也是相当不错的艺术品。小孩敬老者玉石的天然纹理像松树一样。

下面的饰品都是明朝曹氏墓出土,日用品一应俱全

四个圆盒是放胭脂水粉的。

戒指是螺旋形的,可以松紧。

手镯一斤四两纯金

明清的青花瓷。

细节处理的非常到位

怀里抱着小孩

估计下面两件很多人都会动心

明清的艺术品放到今天依然惊艳,匠人精神让人满心佩服。

下面三件镇馆之宝,虎丘挖掘出的,分别是:木函、真珠舍利宝幢、秘色瓷碗。

木函是装宝幢的,宝幢里面放舍利子,从工艺精美、用料华贵的程度,可窥见当时的佛教倍受遵从。

楠木的盒子,上面的彩绘过了千年依然清晰,是用天然颜料制成。

真珠宝幢上面各种珠宝金银丝,仿品可见真品,这繁琐的制作工艺,出现在一千年前的宋代,令人叹为观止。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秘色瓷莲花碗,满釉,有三个点是卡住的,就可以把釉上满,无水似水,非玉似玉,光泽度特别好。

参观完展厅,来到主庭院。

主庭院的水景深大约一米,水面上有亭,桥,台,沙等,水中布有浮萍,再加上锦鲤翻动,动静结合,让人甚感愉悦。

整个庭院面积虽不是很大,但是视觉效果却让人倍感开阔,再次惊叹于大师的设计。

坐在池中之亭,看那一片山,在湖光水色间,叠错的峰峦逐渐去远。

细看,近处青石中部颜色稍淡,犹如云带漫过山腰。

这是用火枪烧过加工后的石片,颜色呈现出深浅明暗的区别,能更好的表现出水墨画中的那种浓墨深浅。

整个庭院区将苏式园林的神韵和创意后的山水园林巧妙的融为一体,给苏州博物馆又添了一道风景。

对了,官方免费讲解一定不要错过,我们组的讲解员讲了一个多小时,超级精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州博物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kryu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