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陈把村里最前面的刘太婆家北墙根上堆的断砖片瓦分门别类了一下,用以前在工地运水泥的小推车装了,沿着到水泥路上的二百多米小坡边走边摆,每隔大半米用砖瓦砌个小墩子,让人在雨雪天气有落脚点。老陈时不时向前走上一段,看看是龙行蛇走还是参天白杨,还别说,在建筑队干了大半辈子的他,对于距离和角度的把控,从旁路过的人也不由得夸上一句:精细!
“我说你是不是傻啊?这条路前面几家的人没伸手,你倒不声不响最前面开始铺过来,这砖瓦还是咱家的!不要钱呐?”老陈媳妇,陆婶,刚从村最西头的刘老二家搓麻将回来,逢着铺路的老陈叔,止不住的话还装上了扩音器,像是让全村人都知道她家的男人多傻。
不过村里人都觉得她是最后一个知道的。那砖瓦的来历呢,陆婶也没说错,陆婶数落起人来,恨不得翻出别人出生时哭晚了这样的细节,配合着抑扬顿挫的语气,比起村子里不常来的戏台子精彩多了。
村头池塘边,最南的是刘太婆的小房子。由于以前住的土屋子快成危房了,村里的干部书记来回跑了多趟,只给了两千块钱让换个地方住,刘太婆没儿没女,七十一岁了,仰仗着还算健朗的身体,还做着一点田,家里的日历对联,都是做礼拜赶早从教堂领的,搬?往哪儿搬?村里人合计了一下,家家出了点钱买水泥钢筋石灰横梁竹子,帮工也不收钱,趁着稻子刚收完那段时间,把刘太婆的小地方给落实了。
老陈家去年建的房子,还摞着半面墙的砖没用完。凭着远近闻名的瓦匠名气,带领大家伙儿,用凑来的钱和自家的砖,给刘太婆换了个结结实实的地儿,还有据说是村里织得最好的灶台。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