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创作是他的内在情感的宣泄或内心世界图像的外化,因此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自传色彩。
毫无疑问,作者的这种无处不在的恐惧感必然要渗透进他的作品——更确切地说,是渗透到他的人物形象中去,成为他的人物特别是主人公的主要精神特征之一。
有人认为,卡夫卡笔下的人物,如古希腊神话中受罚的坦塔路斯王在忍受着饥渴的同时,还经受着死亡恐惧的折磨。
不过在具体接触他的作品以前,我们不妨先探讨一下造成卡夫卡及其笔 下主人公变态心理的诸多因素。
纵观卡夫卡的作品,总令人感到,在他的心理空间,有一种笼罩一切、主宰一切的力量,一种不可抵御的威胁,它仿佛对你的一切愿望和行动都已作了无情的“判决”;
你的任何反抗和挣扎都无济于事。
令人称奇的是这是一种感觉得到而捉摸不透的势力,虽然卡夫卡有时对它加以形象化进行描述。
例如在一封致密伦娜的信中他是这样写的:你的信(……)唤醒了那些闭一只眼睛睡觉而睁着另一只眼睛捕捉时机的老恶魔。
虽然这么做是可怕的,能叫人冷汗直冒(我向你起誓:我对什么都比不上对他们这些不可捉摸的势力这么害怕)。
最能体现他对世界的这种总体感受的莫过于他的那两部长篇小说《诉讼》和《城堡了》。
前者的主人公约瑟夫·K.,他作为莫须有罪名的被告,去法院申诉,法院的无关紧要人员一应俱全,但真正顶事的法官却似有若无。
而正是这种看不见的,对被告构成无形而有感的威胁。它威严、冷漠、无情。
不管被告怎么求神拜佛,屈尊俯就,有人过问他的案情,却没有人能倾听他的申诉。
在这里,任何上诉书递上去都只能石沉大海,因为在这里,“只要一个人说了你有罪,你就永远洗不清。”
相反,你越洗,那已经笼住了你的绳索就收缩得越紧。约瑟夫·K.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向毁灭。
《城堡》中城堡主人 C.C 伯爵谁都说有,但谁也没有见到过。而他主管的那座城堡分明清晰可见,但对那位土地测量员 K.来说,要接近它却比登天还难!
你越不能接近它,它就越显得威严、高大、神秘,你个人越显得渺小、 可悲。
君不见,那位 K.君仅仅为了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允许他在村子里落个户口,竟然在城堡脚下盘旋了一辈子!
他的悲剧在于:“不识时务”,他凭着自己正直的秉性,对正当的要求,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殊不知,从社会学角度看,城堡作为君主专制主义的权力机构,它是专制主义者意志的体现。
专制主义的特征是善于奴役和蹂躏个人的灵魂,他最喜欢你顺从、屈服、投降,而不惜一切地来粉碎你敢于怠慢、违拗抑或抗争的行为和企图。
K.与村子里的那些顺民不同,他取了后一种态度,所以落得个与神话中的西绪弗斯相似的悲剧命运。
从《诉讼》中“游离”出来的那个短篇故事《法的门前》的主人公,那位在“法的大厦”门前苦苦等待,直到老死而不得入内的农民,和 K.一样,犯的也是“不识时务”的错误。
好的作家,也许是个心理,病人;文章写的越好,病的越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