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凯里学院
【原创文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原创文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作者: 19地理本 | 来源:发表于2020-11-08 18:38 被阅读0次

    旅19地本 王芸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篇》)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慎终追远”都有着不一样的解释。宋朝的儒生们认为“终”是人死;“远”,指祖先;“慎终追远”,即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追念亲人。南怀瑾先生认为“慎”,是害怕;“终”,是结果;“追远”,指找当初的动机和原因。即如果凡人都能在做事前想想此事的动机和初衷,并且能想到这样做的后果,那么民风就能厚淳,就能少做错事。还有的人认为“慎终”,是谨慎的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追远”,是看看老祖宗们都留下了些什么,在自身与先贤之间做一个对比,应效法先古圣贤。每个人都这样的去思考,人民的道德就自然敦厚了。

    笔者认为这几种解释都不是特别恰当。宋朝儒生所释的祭祀远祖,追念先贤即可民德归厚的说法显然过于牵强了,祭祀先祖只不过是礼制的一种,他们这样解释无异于把礼制的枷锁当做了民德归厚的原因,宋朝儒学以理学的形式复兴,极其强调礼制,这种解释带有极强时代色彩。南怀瑾先生的解释也有些许片面,如果只需要想清楚做事的初衷,想明白做事的后果,人不敢再犯即可教化民风,民德归厚,那又怎会有明知故犯之徒呢?小偷不知道偷盗犯法吗?贩毒者不知道毒品的危害吗?他们显然都是想清楚想明白了这些事的后果才开始走进那些黑色地带的。所以我认为南怀瑾先生所解释的慎终追远也无法使得民德归厚。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曾子“慎终追远”恰当的解释应是上面三种解释的结合,即谨慎的对待逝者,辩证的追思历史,若人人如此即可民德归厚。懂得尊重死者的人大都有德,懂得追思历史的人大都有智,人人兼有德智,才可称作民德归厚。历史具有传承的作用,即可以从过往的历史中获得对今日的借鉴,也就是古可以鉴今。老子在《道德经》之中也曾说过:“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在那个科学远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对于过往与生死往往有着深深地崇尚与敬畏,这也决定了他们对于慎终和追远的重视。那三种解释的结合既符合春秋那个时代人们的普遍意识,又有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独特思考,所以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是更合理的。

    不只是古时的人们应该重视慎终追远,我们现在也应该把慎终追远重视起来,铭记历史,才能不误走历史的歧途。明清之际囿于农业文明的局限,我们的先辈们自给自足,未能看见开放的世界,导致了中国的脱轨,这些都是血淋淋的历史教训。邓小平时期改革开放才有了今日的富强,如果我们不慎终追远,就不会知道开放的重要。有人说如今的中国之所以被美国打压是因为风头太盛,我们只要低调行事,不要伤害到美国的利益,美国就不会刻意打压我们。说这句话的人正是缺乏了慎终追远的精神,这类人忘记了古时自给自足的中国并没有侵犯任何人的利益,却被英国撞开了卷入资本世界的漩涡;他们忘记了那时因为不敢反抗、无力反抗而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中国是如何被列强所瓜分;他们忘记了20世纪60年代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是如何被苏联所抛弃!如果这类人懂得追思历史,必然不会有如此幼稚的想法。

    慎终追远,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不应该被忘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创文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lbh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