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我们父母一辈的生活,不得不承认,九零年代以后出生的小伙伴是幸福的,好似,在吃穿住行毫无忧虑的情况下,我们只需要把书读好就万事大吉了。
而在那个懵懂的时期,我们可能偶尔会冒出些许疑问,比如,为什么要读书呢?为什么小朋友需要读书,而大人则不用呢?为什么总感觉学习那么痛苦呢?这时,一些父母和老师则会不约而同的说:“你只有好好读书,以后才能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更有甚者,可能会严厉的告诫我们说:“让你读你就读,哪来哪么多废话,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于是,我们就似懂非懂的,被逼无奈的读了下去。
直到今天,对读了二十多年书的我来说,依然没有彻底搞明白上述种种问题。
令我万分迷惑,也令我矛盾不已的是,作为传递知识的主体,即那些老师们,却不能系统的向我们解释读书、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可是,他们却一直在不厌其烦的,强调其重要性。不仅如此,那时,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还就是坚定的认为,老师本身就是知识的生产者,就是文化的创造者。
不过还好,在不明白知识是什么?以及,学习它的目的是什么的情况下,我们还是一路磕磕绊绊走到了现在。而我总感觉,一直隐隐督促我们的,更多是来自于来自于父母的教导,以及同辈的压力。
由于大学专业的原因,我身边的小伙伴,以及微信好友大多都是学艺术出身,尤其是美术。而由此引发出一些我们经常讨论的问题——美,究竟是什么?以及,该如何创造美?
当看到朋友圈或是其他软件中,自认为好看的图片时,我会随手保存下来。在那一刻,我知道我仅仅是凭感觉判断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因为我无需创造美,无需生产美,自然也就不用向谁诉说其背后的原理。这就有点像是,我只需要知道哪家饭店好吃就可以了,而对于怎样才能创造好吃的东西,我却无需关注。
我只需要做一个欣赏者即可,我只需要做一个品尝者即可,创造美的活动交给艺术家就行了,生产美的食品交给厨师就行了。
如此看来,大多数小伙伴都属于前者,而仔细想来,若真的想要在知识方面,审美方面,美食方面有所造诣的话,势必要将自己由一个鉴赏者,一个传递者变成一个生产者。比如,当有一天,你阅读完了一本书,想要将其传递给他人的时候,你自然会按照自己的理解,逐渐内化,进而输出。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你已经为再进一步的生产,做好了铺垫。
也好像,我逐渐想通了,为什么多年前的老师们,不能系统的阐述关于学习的种种问题了。他们只需要停留在传递感知的阶段就可以了,反正,父母已经把你送到我这里,你学也要好,不学也好。你只需要考试考的好就行,而他们的任务是帮你考个高分,其它的则无需多言。
如果有一天,当他们成为了一名生产者,比如教语文的出版了自己写的作文书,阅读书,教英语的出版了自己写的单词书、语法书,有了此种经历之后,再把他们的所知、所感、所想传递于学生,可想而知,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将会达到一种什么程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