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学过夏衍的文章《种子的力》,现在想来,在那些发黄的日子里,是一篇篇这样的小文章给了我无尽的力量,使得我倔强地成长,但是,先天土壤的贫瘠,加之后天的懒惰,自己没有参天,更没有深根。
长期待在舒适区,安逸于已有日子里的一切,满足于现有的成绩,甚至自以为有一套可以对付教学的所谓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直到遇见“深度语文”,突然间发现,自己竟然一无所知,一无所有,无论是自我的专业素养,还是二十余年的教学技能。
四位专家现场交锋几经周折,孤军奋战,12月8日,我坐到了“全国首届深度语文研讨会”的现场,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同仁时,竟有一种想落泪的冲动,这些难道就是“尺码相同的人”?这个地方就是掌声不断、金句连连的常春藤剧场-------此次会议的地点。“假如没有偏见,我们将一无所见”,“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站在讲台上,你就是语文”,“先让经典去击垮你的骄傲”,“理念是魂,建模是骨架,案例是血肉”,“从生活中来,到生命里去”这些在有力量的语言竟然以一种猝不及防的方式来到我的眼前……其中“没有见过世界,哪来的世界观”以及“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这两句尤使我如坐针毡,细思极恐,反观自己这些年的教学,何尝不是贩卖一些所谓的技巧,兜售给学生,企图把他们放在流水线上去加工,成为一件件尺码相同工艺品。
八节小说文本研讨课,八次专家点评,每一堂课都展现了一种倔强似种子的力量。专家魏智渊老师反复强调的是他们重视的是“课程”而不仅仅是这一节“课堂”,但是与会老师都看到了每一位老师做到了对文本的细读,从而一步步引领学生向文本深度进发。
生辰纲丢失主要矛盾是谁?
玛蒂尔德的梦是什么样的梦?
刘姥姥进贾府的主人公是谁?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你愿意把范进当作你读书路上的偶像吗?
孔乙己的可敬之处在哪里?真的可敬吗?
文中谁是变色龙?仅仅是警官吗?
麦琪的礼物到底讲形式还是讲主题?
《刘姥姥进贾府》课堂老师们课堂上抛出一个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学生们(仅是初一的孩子们)一次次妙语连珠,令人击掌。更令人惊讶的是魏老师说,如果一万多字的文本《三顾茅庐》拿到他们的小学五六年级的课堂上,肯定会比初中(有插班生)的课堂要好。其实,孩子们已经表现出了优于大多数的特质了。
课堂真实而精彩,专家点评更是针针见血,毫不留情,“本节课其实是碎了一地的水晶片”“文史功底很高的老师如何转化为一个专业素养很高的老师”“讲得很好,听得很累”“胡屠夫这一巴掌打得怎么样,这一问题的价值值得商榷”“请一定要回到文本,警惕无效讨论,减少用预设的答案限制学生的理解”“不要做变本加厉的主题探讨”“预习不是走过程,而是有导向性的牵引”“教师上课时,应早就将文本、方法等烂熟于心,然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的思维表达上”。
一句句专业的评点把我们的思考引向深入,我们都是孔乙己,都是变色龙,都处在一个群体中,都有一种从众、屈从的心理。如果范进没有中举,他可能就会成为孔乙己,孔乙己如果考中了,也可能会成为丁举人。范进与丑小鸭,项链与灰姑娘的比较更使我们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当我们都在批判酱缸文化时,是否思考过,我们是谁?我们是否觉醒?我们的匠心是否丢失?我们是否缺少了一种反思、质疑、申辩的精神?我们是否迫于群体压力而无意间伤害到别人?这样,由思文本到悟人生,这八节课八次点评,以一种不可遏制的方式给了我一种力量,一种专业成长的力量,一种反思自我的力量,一种向外生长的力量。
正如王钢老师所说,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与交锋中,深度语文研讨告一段落,我想一种似种子似的力量,已经在所有与会语文人的心里蔓延,“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她终会长成该有的模样。她终会破除肤浅学习的倦怠,向着未知而开放,与生活深度共鸣,经由思而抵达诗。
夏衍说,这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如果不落在肥土里,落在瓦砾里,它决不会悲观,决不会叹气。它相信有了阻力才有磨练。只有这种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骄傲地嗤笑那些养育在花房里的盆花。
我想,的确如此。因为有种子,有岁月。
《智取生辰纲》课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