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问题
最近忽然对自己的唱歌状态有个感悟,可以用打牌来做个类比,结合四象限法进行划分:
四象限图比如有人拿了一手好牌,但是牌技不行,瞎打,结果打得一塌糊涂;有的人知道怎么打,熟稔于各种方法论,但拿了一手烂牌,也很痛苦,难有成果。
我目前的状况是,靠近后一种人,也就是靠近第二象限,我感知我的「基础设施」——比如气息啊、发声状态啊、位置啊之类的基础能力——相较于唱歌的方法来说,要明显薄弱,是短板。
有了这层认知之后,让我开始有意识聚焦于解决这个短板问题。
新的认知
恰好近期对于声带构造、发声原理的学习,对我的启发和帮助很大。真的也是够白的,居然刚知道声带是像两片肌肉状的组织,它们通过开合控制气体进出,是类似阀门一样的器官。
用真声唱歌的时候,或者平时我们正常讲话的时候,是整个声带器官参与震动,声带比较合拢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声音比较实,不会有很多气漏出来。
相对的,假声的原理就是声带比较松,让气体大量通过,声带只有边缘参与震动,主体不震动保持松弛。这种状态下发出来的声音相对比较虚比较飘,有些歌曲的演绎需要用到这样的歌唱状态。
而混声是介于这两者之间,声带保持比较紧,比较合拢的状态,没有假声那么松,但同时还是边缘参与震动,而不是像真声那样主体全部参与震动。它的音质听起来比较接近真声,所以和真声之间的转换比较自然,不留痕迹。
知道了这些之后,对老师之前说的一些词汇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了。比如关于闭合力,是指声带收紧合拢的力量,如果闭合力不足,就容易漏气,那么唱歌的时候很快就会气不足。
一个serendipity
最近的一个serendipity是因为一位朋友的随口推荐,得知了一个学唱歌的app「歌者盟」,简直如获至宝!开始跟着里面的教程,从最基础的练声——有声弱延音、唇颤音、位置哼鸣学起,有一次为了让app显示的分数高一些,就不知不觉连续练了半个多小时的唇颤音,嘴都麻了,但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感觉声音控制力一下子提升了,非常惊喜。
一个感悟
唱歌学习也是件很有趣的事,因为看不见摸不着。假设你想练二头肌,那举铁就行;想练腹肌,卷腹就行;可是练横膈肌呢?你第一反应是啥,懵逼。因为不学习声乐的人基本不会关注这个部位,不知道横膈肌在哪儿,更不知道怎么练了。
对普通人而言,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了这样的认知盲点。但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怎样把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肌肉、发声位置等,像培养孩子一样把他们培养成训练有素、随时能施展能力的有用之才,这个过程需要足够的耐心,需要不断摸索方法、获得反馈、及时调整,才能获得进步、惊喜和成就感。
End
希望自己一直保持对唱歌学习的热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