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话本里突然来个“简段捷说”,往往意味着接下来的故事,可能会出现与这么简单的几个字相对应的、大段的时空的伸缩引发的误会或曲折,后续的意外和惊喜也因此有了更加能带动情绪的力量。而解读历史时,如果只因为对某个角度或细节感兴趣,就预先形成思维定势,对用来佐证的语焉不详的史料进行过度解读,往往容易把不可胜计的真实历史痕迹,也当成戏剧性的谈资“加以演绎”。
例如,许多人开始质疑,“《史记》一书中的各种二人密谈,都是司马迁和父亲基于对各个历史人物的理解进行的文学创作吧”,那么如果《史记》可以成为二十四史中的“信史”,为什么别人的就不可以?毕竟,后代的修史者们没有谁能真的重新回到过去加入密谈,司马迁和父亲如果“占便宜”在此前的史料基本缺失方面,那么其他人的凭空想象,也不失为“在填补历史的空缺”(比如伪造《罗织经》,给来俊臣等酷吏增添一层更神秘的面纱),甚至顺应时代对前代能人们的话进行改造好让“热度不消失”(比如给“三纲五常”加上更有反抗精神的后半句),凭什么“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呢?
《短史记》一书就对诸如此类的问题,进行了诚恳而颇令人信服的解答:司马迁与父亲因职务之便能够接触大量未经篡改的历史档案,而且他们曾为收集、确认史料踏足大片河山,“交游极广”,与众多历史人物的子孙后代都有着很好的关系,二人密谈类的史料的来源出自“口述访谈”也不足为奇。本书的书名,就部分与《史记》重合,意味着本书的作者在选择参考资料、确立探究态度、进行辨伪存真的过程中,自然要力争与出色的史学家司马迁发生穿越时空的精神共鸣,追寻更接近真相的记述。而鉴往知来,更是需要用现代的眼光,抽取历史中听起来最为荒诞的部分,给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其中生活过的人物们以最真实的还原,好让人们引以为戒、开拓前进,对照、检视眼下的人生得失,推动自己继续与时代浪潮同行。
本书内容多为对公众认知中的历史误读部分进行辨析,截取问题角度新奇巧妙,引用史料部分有理有据,将看似枯燥的内容以更直白、接地气的方式表现出来。既不失史学的真实、凝练,又富有时代气息,让人一边阅读,一边会不禁反复思考自己对于深入学习、研究历史的初衷和当下的想法,给人以超越时空阻隔的思维洗礼。即便未必一定要认同作者的想法,也可以从中学到研究历史(或其他学科)时,选取角度、筛选资料、甄别真伪等方面一般性的方式方法,借以树立新的学习态度,改进学习中的不良习惯,在适应研究学术“都需要不断推翻重建、另开天地”氛围的过程中,也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是值得深入阅读的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