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现在为止,我也不知道什么是碎碎念,只是经常看到一些文友说自己写的文字就是碎碎念。
我的理解是,碎碎念就是把自己日常所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是日常生活的一种记录,也可以称为流水账式的文字记录。
其实,碎碎念的文字只要是自己内心的真实记录,对于今后写长篇小说是很有用处的。小主经常说她写出的碎碎念,有时候修修补补就成了长篇小说的某一个章节。
别人说再多的有用,如果自己没有亲身体验,那都是无用的。许多道理也一样,懂得只是懂得,没有在自己的人生中有过体验,就不能算真正的知。
昨天在写一个章节的时候,用到一个场景描写,那曾经是我在下班路上看到的场景。闭上眼睛回忆那个场景,却只能模模糊糊想出当时的一个大概,无论怎么也还原不出当时的现场情况。
原来,真的如小主所说,生活中的所有经历见闻都可以成为书写的一个章节。这时候,突然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带着寻找素材的眼睛对待生活,生活处处都是材料。以前只知道这句话,现在是感受。也明白了,道理都懂,如果不感受到,就是没用。
长篇小说无论怎么写,都是自己认知范围内的文字,都来自于自己的人生经验,或者是从书本上、电视上、网络上等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头脑里没有的东西,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
俗话说,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那么所有的文字都该出自作者的头脑,作者头脑中装了什么,就决定了输出什么。
我冥思苦想,就是想回到当初那个场景里去,可是当时没有留心观察记录的习惯,那时候看那个场景就是看热闹,一扫而过,至于那个场景发生在什么季节?具体什么时间?一些主要人物穿了什么衣服?说了什么话?都记不起来了。
那个时候,总觉得那些事没有记录下来的意义和必要。可是当长篇小说的章节中用到这个场景的时候,却给了我一个深刻的提示。
总是认为,生活中一些琐琐碎碎的事情,没有什么价值,不必要记录,其实,写生活才是最有价值的搜集材料的方式。
生活中不起眼的一句话,不经意的一件事,落成文字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思想,写着写着就会发现,眼中看到的东西越来越深刻,也就能慢慢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了。
假如在经历那个场景的时候,能够用心去观察,认真倾听人物对话,再用笔写下来,等用到这个场景的时候,我就可以直接把那个文字拿过来,稍做修改就会有非常真实的感觉。
写,写着写着就会有许多真实的感悟。
看一些长篇小说,大多是一些生活中似曾相识的材料集中在一起,围绕着一个主题,集中在一个主人公身上,呈现出有趣有味的故事情节。
要想从生活中获取活生生的材料,需要打开身体各种感官,去收集材料,去感知材料,去书写材料。书写的过程就是整理自己的思想,养成观察生活习惯的过程。
在刚开始日更的时候,整天想着要写什么,想写什么,有什么材料值得写,会想着记录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文字,但是现在看来,不能说那时候是错误的,只能说那时候还不知道如何观察生活。
即便坚持日更了一年多,到现在也不能做到时时观察生活,只是比刚开始的时候更认真的对待生活了。在吃饭散步,工作日常,走路甚至发呆的时候,也会想着把自己眼中的世界写出来。
有一段时间,听喜马拉雅上的一些音频的时候,听到,修行的真谛就是觉知,带着觉知生活,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当时就有了一种感觉,写作和修行是相通的。写作的时候,带着观察生活的意识,不就是带着觉知生活吗?
觉知生活就是用心感受生活,观察生活就是带着思考去看待生活,无论是修行中的觉知,还是写作中的观察,都是用心感知生活,审视生活,有意识地看清楚生活中的自己。
生活中,我的感觉是,每天重复着几乎相似的场景,根本就没有认真看过身旁司空见惯的事物。
看到一座房子,眼睛一扫而过,至于房子的特点,根本不知道留心看。下了一场雨就是过去了,至于这场雨的特点,不知道。看到一个人,也只是打个招呼,至于他穿了什么衣服,眉眼是什么样子,根本没留心。
这样的生活习惯,就导致用文字去描写的时候,苍白笼统。这是观察力不够,观察习惯没有养成,书写能力也不够,笔力太差。这就证明,写日常生活是很有必要的。
在长篇小说章节里,有时候写一个人物外貌,只会简单写男人或者女人,短发或者长发,大眼睛或者小眼睛,圆脸或者长脸,胖还是瘦,就是写不出特点。苦恼!
怎样练习?无捷径。只能日复一日的观察生活,养成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记录,多练笔,练到生活处处可写,随手成文,随时成文。
写作方法,别人教的,很难学以致用,学来也是花架子,只有在不断练笔中,感受到的才是自己的经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