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9
昨天重新认识了“自学者”这个词,用万维钢老师的话说,“自学者气质比任何学历证书都更令人尊敬,比财务自由更令人羡慕。”如此高的评价,绝不是夸大其词。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看鸡娃的文章,看到有两个家长成功把娃的英语,鸡到能读高章,而且还有个娃能用英语自由交流,两个娃都能自由听读英语新闻。我本以为他们都以英语鸡娃著称,应该自己的英语也很厉害吧,可是当我了解到他们真实水平的时候,我惊呆了——一个英语四级,一个六级,虽然不是零基础,但是只要上完大学英语过四六级的还是大有人在。
这两个妈妈让我明白了,只要做一个有心人,肯动手动脑,没有什么是学不会的。结合万维钢老师的文章,我反思:究竟什么才是一个人立足的核心能力呢?
有这样的思考是因为,昨天看到一篇鸡娃博主的文章,文章讲述了她在整理阳台的时候发现,曾经给孩子买的各种学习用品,比如,错题本、练习本、各种美术工具、精美的笔记本,现在回头整理的时候,发现大部分都是新的。最后作者得出结论:在断舍离学习用品的时候,同时断舍离的还有鸡娃的心。
因为她的小孩已经上六年级了,前期鸡娃确实雄心勃勃,只是现在回头看,很多早起大幅领先的科目,比如英语已经渐渐和没有早起鸡娃的孩子持平,甚至被赶超,奥数更是如此。所以,站在现在的时间节点回头看,鸡娃真的值得吗?
鸡娃当然没有值不值得,即使陪伴孩子一起成长都是一份珍贵的时光。可是我们认真停下来反思:究竟什么才是我们最应该培养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能力或者品质呢?
这个问题我一直都有思考,之前得出的答案是:阅读、反思和特别能吃苦。后来还得出过:“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更能让人成事”的结论。前一种结论相对更具体,所以我更倾向于前一种。
对于各种各样的教育理念,我更在意具体的容易落地的结论,那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会越来越少使用。所以,我把很多能力,包括认知提升、学习能力,都归结为阅读能力。因为相对前者,阅读更加具体可操作。
这里的“反思”是指每天晚上睡觉前(或第二天早上)对当天发生的事情做一个复盘,再简单点就是今天都做了什么?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有没有按照计划执行?等等。可以用一些比较好的问题帮助自己反思。如果只是阅读不思考,效率会特别低,所以我把反思加进去,提高了阅读的吸收效率。
至于“特别能吃苦”确实比较抽象,在这里“特别能吃苦”是指不能懒,懒于行动、懒于思考。其实在这里我强调的主要是把行动和思考变成一种习惯。
说说我的例子,我从2018年把阅读变成一种习惯几年下来看了200多本书;去年又开始培养“耐吃苦”的习惯,先是每天必须工作或学习5小时,到今年已经培养成功,今年的目标是每天8个小时,这一个多月坚持得还不错;今年1月1日开始每天写反思,坚持到现在没有一天错过。给我的最大感触就是去年刚开始的时候一天工作5小时都非常困难,上午工作3个小时都是奢望,但是现在上午工作3小时已经变成了常态。
先不用评价我每天的工作时间,我的时间相对比较自由,而且我不统计比如辅导学习这类的工作。我在这里主要想说明的是我这一年的变化,实实在在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把以前的间歇性勤奋,持续性懒散,变成了现在持续性勤奋,最主要的是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现在即使让我放松一天,我甚至都有点不习惯。
网络上有句比较流行的话:间歇性发愤图强、持续性混吃等死,很多人喜欢拿这句话自嘲,其实这更多地表达的是一种无奈,因为他们无法控制好自己,他们也想努力向上。
所以,我说培养“特别能吃苦的能力”,更多的事强调培养一种勤奋的习惯,勤于行动、勤于思考的习惯。
今天再看万维钢老师的文章,一方面肯定了我对阅读的看法,另一方面,也让我对阅读有了新的认识,在执行层面有了更多的路径。还有就是也让我知道了另一项能力的重要性——做计划的能力。
下面我简单复述一下万维钢老师对自学者的理解和要求。
万维钢老师认为要成为自学者要具备两个条件:自信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首先得有自信。万维钢认为这个自信来自文本的处理能力,简单点说就是阅读理解能力。文本能力是个基本功。就好像练武要练马步一样,需要用大量的阅读时间积累出来才行。万老师把文本能力分为三级:
第一级,阅读一段文字或者听一节课,你能不能抓住重点。
这是最基本的基本功。听起来并不难,但是请注意,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行为。你能看出来什么要点,取决于你脑子里已经有什么东西,和你当前的视角。有人读《红楼梦》读的是爱情,有人看的是政治,还有人看的是菜谱。其实看什么都可以,你能看出东西来,跟自己的东西发生连接,就算有功夫。
练习这个功夫最好的方法是做笔记,比如用康奈尔笔记法。
第二级,是有一个问题,你能不能从一堆书里找到答案。
万老师没有教怎么锻炼这个能力,但是我觉得这需要一定的阅读积累,什么书里有你需要的内容,怎么搜集需要的书籍,等等都需要一定的阅读经验。其次,还得有一定的泛读能力,要解决问题不是给你一本书就能解决问题了,需要从众多书中搜集到你需要的知识。
第三级,是建立自己的系统。
知识是个系统。而作为自学者,你的个人知识系统应该是具体的—— 也就是说你得把它写下来。你应该对每一个课题都有一个笔记本,根据自己的思路划分章节和专题,用自己的语言整理好所有的要点、心得和应用技巧。
我的思考:
这段帮我理清了,教育最应该教的东西。对应文本能力的三个级别,我认为就是精读、泛读和主题阅读的能力。
其实精读,学校的语文课就是在教精读,学生应该积做好预习和复习,以及上课认真听讲就是极好的练习精读的方法,我们大可不必舍本逐末地去课外寻找良药秘方。
泛读,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就是泛读。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能偏食。大部分孩子刚开始都以故事类小说为主,假如小孩从学前就养成了阅读习惯,最好在四年级的时候,非文学类阅读至少应该占到40%以上,比如,历史、地理、自然、科学、财商启蒙、经济学等书籍。
主题阅读,如果没有经历过主题阅读,很难在某一个方面,有比较深刻的见解。其实主题类阅读既包括阅读内容,在一个领域内要有一定宽度,更注重在一个领域达到一定深度,同时也包括搜集某一个领域书籍的方法。
就比我我比较喜欢的刘润老师的“20小时快速学习法”,这是一种快速了解一个领域的知识的方法,其中包括:搜集书籍、快速阅读、建立模型、请教专家和复述。除了请教专家,这就是一种专题阅读,但是快速阅读运用到了泛读的积累,建立模型和复述需要对某一块知识反复读,算是精读的一种应用吧。
其次你得有自我管理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现代人很爱说的意志力、自控力、时间管理等等,还包括组织、计划和安排自己的行动的能力,以及跟人交流的能力。
〖你想学什么东西,你能不能自己调查一下用哪本书,把相关的材料都准备好,自己弄个文件夹组织所有的学习资料和练习内容,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安排好每天学习的时间段,最好还能把学习成果形成一份报告。你能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该学的时候就学,从不拖延呢?你能不能做自己的教练,经常考核自己的水平、监测自己的精神和身体状态呢?〗
这些都属于“软技能”。克鲁格引用研究说,对财富 500 强的CEO们的调查表明,他们 75%的长期职业成功都来自软技能,而只有 25%是来自专业技术技能。
我的思考:
相对文本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起来就要难得多。因为自我管理能力的习得,听起来更抽象。我喜欢把一件事具体、聚焦,在这些能力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时间管理能力、计划的能力。
时间管理:包括身体、情绪和精力管理,很多人会奇怪,为什么时间管理会包括身体和情绪,因为身体好,就意味着可以投入更多时间学习,情绪用得好是第一生产力,用不好是耗费时间的“大户”。精力管理一方面是健康管理,一方面是取舍的抉择智慧。关于这方面有很多书籍,说法大同小异,多读还是有很多收获。
计划能力,这里说的计划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分析都有什么资源、需要什么资源;安排计划,怎么分配资源效率最高效,资源包括金钱、时间、关系等等;执行,执行力不仅仅靠自制力,最主要是靠科学的方法,利用行为学安排行动成功率会更高。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些能力都是一些非常基础的能力,无论在小学阶段学习,还是以后走出象牙塔步入职场,都非常需要的能力。所以,我现在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自学者。
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怎么落地呢?
第一点,培养阅读习惯,重点是帮助家长筛选书籍,以及降低阅读门槛,比如买书,提供阅读指导,包括筛选适当的网络课程、音频节目等等。
第二点,指导家长辅导学生辅导课内知识。比如怎么辅导语文,怎么练习数学思维,怎么启蒙英语等等。
第三点,培养勤奋的习惯,准确说是养成每天学习的习惯。
第四点,养成使用错题本,分析试卷的习惯,培养安排每天学习任务,安排节假日学习任务的能力。
很多能力既是对“应试教育”的应对,又是以后各种“软实力”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