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的她,是别人眼里幸运而幸福的人,似乎总是能得到很多很多的爱。但她还是觉得不够,因为从小的缺失,所以渴求更多。
身边有这样的一个朋友,做事雷厉风行,果断独立、不拖泥带水,但对待感情,唯有“作”字可以评价。我想,可能是因为曾经亲情的缺失,所以再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总是患得患失。
父母很早就去城市闯荡,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父母离开的背影;也许还有在未识字的年纪,独自坐大巴去找父母的回忆;还可能过早见惯无休止的争吵,以及亲人相互伤害和埋怨。长大后,打不破“没有安全感”的心理魔咒,自设警钟,提防别人靠得太近。
伤害不会主动消失,有一天会给我们带来苦恼。
那天我给她看了一个故事,是一个女孩诉说家庭带来的伤害,到最后不奢求父母能够爱自己,只是希望家庭可以平静,没有伤害。有人评论,人生不易,父母也有难处,应该原谅他们,多关心他们,毕竟一家人。
看完她却说,体会过“自知没有正确抉择,只能思量哪个错误代价尚能承担起”的绝望,就无法轻易原谅,她也会受不了自己患得患失的怪脾气。想要一场救赎来开始自己的新生活,想要听见父母的一句抱歉,如果等不到,只能任其心凉。
当然可以忘记伤痛,不要救赎,但重新开始,亦非简单。在痛苦中泡久的人,他要想尽一切理由来为自己的人生失意寻求一份慰藉,伤害悄然滋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7290512/04e45c8717f8ec04.jpg)
看着父母沧桑,她开始明理释怀,开始接受父母曾经为事业打拼,把生活过得鸡飞狗跳。但她无法接受,每个人都开始扮演受伤者,用另一种方式相互伤害。
即使释怀,也没有勇气主动走进这场混乱,唯一的自救就是离开。如果我们可以正视自己的错误,那相互的释怀和原谅可以凝聚起一个家。但如果包容只换来变本加厉的索取,何来勇气原谅?没有一段关系,可以不问付出,只图得到。血脉亲缘可以让关系更加坚固,但有爱才有家,对最爱的人更需要付出。
有一个朋友对我说,他对父母很孝顺,经常回去看他们,也尽量满足他们所有的要求。却明白,父母的概念有时候在心中很模糊。
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他是一个单纯,甚至说不经世事的人,可他说这些的时候,那种失落是自知有些东西永远无法得到的无奈。单纯是表象,因为看重血脉亲情,这种本应该是最亲密关系的缺失,是一辈子无法弥补的遗憾。单纯的他,也会对人性多一层失望的凉薄。
有时候,谅解能换来亲情的修复,但更多时候,我们都善于忘记自己的错误,被伤害者的原谅是伤害者最大的救赎,有一天他会忘记,自己曾经做错,他总是忘记家人的包容是因为爱,这份爱并不伟大,它也有耗尽的一天。家人,不是因为血缘,天生就是家人;而是各自在心中的分量很重,愿意相互包容,心中留下柔情一隅,组成一个家。
我们传统的家文化,素来讲究“血浓于水”,亲人就是亲人,永远无法计较错误。家人之间不用怀疑对彼此的爱,但是生活残酷,这份爱在每个人心中分量不一,才有因爱生恨。每一个狠心“抛弃”家的人,也许都是用被孤独吞噬作为代价。
![](https://img.haomeiwen.com/i7290512/7877dfbb31f3e54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