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

读《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

作者: 思_zs912 | 来源:发表于2019-10-25 08:58 被阅读0次

    本书由7个短篇故事组成。故事发生地都在布雷顿角,加拿大一个偏远的地方。这里主要讲述人与自然抗争与逃离的故事。但这不是狭隘的地域文学,我们都能从这些故事中找到属于东方西方的任一片海岛,任一个渔渔镇,任一个属于渔民家族的故事,时间打上年代印记,归来,离去,曾经,你在未来的一个序列里,参与他们的行列,无数空间只是一个空间的变形。

    这本书1976年发表,全然没有年代久远的断层和疏离。薄薄一册,反复看了不知道多少遍,最爱《黑暗茫茫》和《回乡》这两篇。

    麦克劳德的文字太精致了,细腻、精准、大气、画面感十足,每一个断句都意味深长。(译者的文学素养和翻译功力也让人惊叹)他对各种事物、情绪的捕捉和表述,让人仿佛置身于燃着炉火的窗前,外面冰天雪地,日头当空。

    故事里,大西洋背负着传统渔民们的全部生活,苍茫,寂寥,生活就是接受挖空的煤矿、结冰的洋面和第一批撞网的鱼。现代生活却冲击着每一个“只能活在过去的人”。在孤独的布雷顿角,有些人留下,一边活着,一边等待死亡;有些人离开,扔下记忆的包袱,头也不回。

    写亲情,最佩服是枝裕和和麦克劳德,他们笔下的文字都教会人一个道理,长辈和子女之间的鸿沟依靠亲情的纽带联结,这条纽带,让人痛苦,也使人幸福。

    这是对衰老事物和残破家乡的告别,是对守旧生活状态下亲情的敬畏观望,蕴含着淡淡接触而最终将消逝的祖辈传承,昭示着和古老价值观的释然和解,满怀着午夜梦回时惊醒后的怅然,蓦然惊醒于死亡的似曾相识。所有的故事都在展开或结局前残酷的戛然而止,就像水墨画的留白一样,只有暗流涌动的情绪还在流淌,让我们久久不能释怀。

    除了乡村的特异风俗民情,都市也算一种地域,以此观看,没有所谓“地域文学”,或者,所有文学都是“地域文学”。好的文学都细细嵌入了人类历史温润的脉膊中,它牵起每个人的情感,作为一体和属于个体的情感,在此,我们获得滋养,生命共悲喜,反思并寻找……

    仅以《黑夜茫茫》为例:

    看这篇故事想到余华的《十八岁出远门》,想起无数乡村少年第一次萌生离家的冲动,背后隐藏多少叛逆、迷惘和寻找啊。那时只是直觉有点厌烦,那时未必有清晰长远的规划,意欲逃离,逃离旧生活、逃离羁绊、逃离拥有的,年轻的生命急待补充新鲜,完成一次主动给予的“自我成长”,有生命真觉的冲动,有朦朦胧意识的指引,有忐忑的踌躇和勇气的奔赴,你并未意识到,那时你是多么珍贵的白纸一张,可任由挥画,多年以后,待有所醒悟时,你踟躇门廊,瞻前顾后,早已没了逃离的勇气。

    何况这篇文章里,还有父辈矿区生活的丑陋和苦难,矿难的威胁,悲苦一生的父亲酗酒麻木自己,父母并不明确的你远走他乡的许可,是生活沉重的哀伤到无法畅谈,只是迟缓眼神和动作及一抹似笑非笑,这种无奈的默许,有多少难言的辛酸与苦衷,比你单纯的逃离要审慎成熟多了,趋利避害是人之天性,不想重复父辈凄凉的一生,也正大光明。

    父亲对作者说,“你要走的话,你当然是自由的。我们没有要求你,更不会强迫你做什么。”父母殷殷的爱与期望,没有私心,没有养儿防老的观念,辛苦把作者抚养上了高中,当时矿工家庭中为数极少的选择。

    作者离家出走时,在奶奶家见到久远年代的两封给儿子(即作者父亲)的信,一个是奶奶劝离,一个是爷爷劝留,表现了世世代代对矿区生活的矛盾态度,也把祖孙三代人的生活与疑惑摆在了读者面前,给了你成人生活世界中,艰难的选择。

    诚如书中所言:“从某种角度说,这两封信就如同一对势不两立的老夫妻,互相抵消了对方的期望,却被一根满是灰尘的破鞋带绑到了一起。”

    破鞋带是什么呢?是支离破碎的生活与情感的扭结,是悖论的承受,是必须拼合的勇气与斗争。

    第二个白胖司机是城市生活庸俗一面的写照:无耻,猥琐,对矿区女人不敬,同时也对她们欢爱时呼叫另一个矿难男人的名字胆战心惊。

    途经曾矿难的小镇,作者见到与家乡同样的困苦,相似的命运经纬像蛛网缠绕地上的人们。我们是相似命运的一群灵魂,无论地域,无论怎样,生活在别处,生活在此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lnj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