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左右,孩子在自我意识建立期,这个阶段孩子,虽然是一群孩子在一起,会跟小朋友偶尔交流一下,但更多的是自己玩自己的。这个阶段,小朋友没有固定的朋友。脑袋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在小社会里就会经常出现冲突。
在这个阶段,解决问题,孩子动手比嘴巴说的快,经常会出现,想要的东西直接拿,不管是不是自己的。然后就会出现,挨打、挨抓或者打人咬人的冲突。这个阶段是孩子们逐渐社会化的初期。
挨打和打人是必经的社会化过程,在一次次的被教育过程中,学会规范自己的社会交往行为。
3-4岁左右,小朋友的嘴巴越来越能说,所以开始会跟小朋友一起交流着玩。孩子们会用吃的,或者交换玩具,来获得友谊。你有吃的,你有好玩的跟我分享,那咱俩就一起玩。这个时候的友谊还不固定。朋友会随时换,跟这个玩玩跟那个玩玩。
4-5岁左右,会有经常玩的小朋友,友谊趋于稳定。因为性格差不多,兴趣爱好差不多,所以经常一起玩。但这个时候也经常会出现,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情况。孩子也时不时的因为友谊闹脾气,伤心或者生气。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对方的做法,给出建议,让孩子自己去处理自己的友谊问题。
我们跟孩子有冲突的时候,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和孩子解决问题的模式,孩子是会模仿的。就事论事、情绪发泄,冷处理,还是和平理论,这些解决方式,都是我们在跟孩子发声冲突时,孩子学会的。然后他们会用学到的方法,去处理跟小朋友之间的冲突。
我们在跟孩子有冲突时,总是习惯性的指责,谩骂会让孩子畏畏缩缩。那孩子在遇到跟小朋友的冲突时就也可能畏畏缩缩。如果我们是理性讲道理,孩子也学会讲道理来解决问题。
我的观点是,孩子有处理自己遇到问题的智慧。如果他处理不了,她会向我们求助。当他们求助时,我们再介入帮助。
5-6岁左右,孩子们在小社会里已经混了好几年了,基本的社交礼貌和方法都知道了,也学会在小社会中建立了一些群体交往的规则。孩子们也逐渐形成了小型的朋友圈,几个孩子经常一起玩。在玩的过程中,会要求公平,会要求别人遵守大家的规则,为维护团体秩序。这时候的社会交往能力越来越强,同时友谊也趋于稳定。
友谊的小船,为什么会翻?
孩子在选择友谊时,有时候会出现强弱搭配。一个小朋友很强势,一个小朋友比较弱。弱势的小朋友在强势的小朋友身上看到了力量和光芒,希望自己也可以变得活泼有力量,就经常性的跟他一起玩。
有时候强势的小朋友,太强势,总是处于领导地位,或者总是支配安排弱势小朋友,弱势的小朋友就会感觉被欺负,会不舒服。也会奋起反抗,去告状。但是过不了不一会儿,就又跟强势的小朋友一起玩了。怎么分都分不开。
这是一种相爱相杀的组合。在他们相互交往的过程成,双方都会得到成长。因为弱势的孩子,不用永远都弱势。强势的孩子,也会遭到反击而学会调整自己的领导方式。接下来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
在幼儿园有这样一对好朋友,子欣和小雨点。子欣强势,小雨点弱势。他们从小一起玩。很长一段时间里,小雨点都处于弱势,她经常找老师告状说,子欣拿自己的东西,或者不让她玩游戏。老师经常帮助她解决纠纷,并教她自己解决的方法,或者建议她找其他的小伙伴玩。但是,总是过不了多久,她又跟在了子欣身边一起玩。
大概两个学期之后,4岁左右,情况出现了反转。小雨点因为经常受制于子欣,子欣一直也没有改变对待小雨点的方式,小雨点开始不跟着子欣玩了。小雨点开始寻找其他的小朋友玩。这时,子欣痛苦了。以前整天跟着自己玩的小雨点,现在不理她了。她就去开始找小雨点玩。但是由于她还是强势的方式没有改变,孩子很强硬的要求小雨点跟她玩,小雨点不喜欢,就还是 不跟她玩。这时候,我们老师告诉子欣,她应该改变她的交友方式,这样小雨点才会接受。在老师的帮助下,子欣改变了自己的方式。她和小雨点又重新做回了朋友。
当她们再次重新建立友谊的时候,相处的模式就不再是以前的强弱模式了。两个人都调整了自己的方式,达成了新的平衡。
在这样一对相爱相杀的友谊中,每个孩子都改变的自己的交往模式,弱势的变强了,学会了表达自己,捍卫自己的权利。强势的学会了协商和沟通。他们的友谊可能还会有之前的影子,但每个人在交往的过程中,逐渐的都成长了新的交友智慧。
爱孩子,从懂孩子开始。不管,给孩子自由,反而是更好的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