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倾听弦外之音(一)

倾听弦外之音(一)

作者: 宸熙070 | 来源:发表于2017-05-12 09:59 被阅读0次

    阿姜·查

    别人说什么都无法评量你的修行。因为别人的话,是无法使你领悟佛法的……我是指真实的「法」。别人给你的教导是在指引你修道,所以不算是真智慧。当人与佛法有了会晤时,会在自心中产生一种殊胜的领悟。佛陀因此说:「如来只能指示出正道。」有人剃度时,我总是告诫他们:「我们的职责仅限于阿阇梨(戒师)颂戒已毕。我已让各位出家受具足戒,如今我们的责任已尽,接下来就靠你们自己好好修行了。」

    放下过去和未来,回到当下,你将得以领悟佛法。虽然各个禅师的理论你都了若指掌,可是你对自己的心却了无所悉。当下是「空」的,用心关照一切「行」的生灭,视它们无非是无常、苦和无我,并坚信不疑。如此就能不再介意过去和未来,清楚地明白过去已逝,未来仍未至。当下思维能让你领悟到:当下是过去所致的果,所以,由过去所致的果,可于当下照见。未来仍未至。未来将发生的,自然会在未来升起、消逝。为当下仍未发生的事杞人忧天并无意义。因此关照当下罢;当下便是未来的因。如果希望未来能美好,就应该在当下行善。对于当下的作为多增长一些觉醒。未来将是你此刻当下所成就的果;过去是因,未来则是当下的果。一旦了知当下,便能遍知过去、未来。觉察当下是二者的交汇所在,从而放下过去和未来。我们之所以对过去、未来能有所认知,在于此刻当下世它们的交汇所在。回顾过去,得不到答案;前瞻未来,一样无从得知。原因就在于,真理不在过去、未来,而是在此刻,在当下。

    我们必须仰仗修行以及修行中所得的智慧。想籍由读书和询问获得智慧和领悟,不可能彻见真理的,它必须透过修行才能自知自证。别总往外看,要往内看,才能打自内心里明白。可是,每当我们谈起修行,人们一股脑地准备辩驳,原因就在于他们曾学过不同的修行方法,并对他们所学的法门有所偏执,更未经足够的实修以领悟真理。

    对你的存在深信不疑只会导致苦果。如果真有苏美多(编者按:阿姜 查的弟子)存在只要有人批评你,苏美多就会生气,阿难陀也会生气。当你对它深信不疑时,就会产生这种后果。一旦阿难陀和苏美多介意时,随时就会起争执。但若苏美多和阿难陀都不存在,便无一人了——没有可接电话的人。电话响了又响,就是没有人接听。别想成为什么,因为没人可成为谁。如此一来,苦就不存在。如果我们深信自己是某人或某某,每当电话声响起,我们就会去接电话、就会涉入。我们这样怎能得解脱呢?我们必须看清它,从而增长智慧,以致苏美多和阿难陀都不存在、不接听电话。如果你是苏美多或阿难陀,你就会去接电话,把自己扯入痛苦的泥沼里。因此,别做苏美多,莫当阿难陀,只需认知这些都只是世间法的假名安立罢了。

    我们不须对世上可能发生的事太过担忧。只要修行在当下增长智慧,尽力做好现在当做的事,而非着眼于明天。这不是比较好吗?我们可以等待三、四年内可能发生的地震,问题是当下有许多事情已在摇摇欲坠了。大地震很久才发生一次,但我们的心地却每天、每秒在「震动」。我这辈子仍不曾经历过大地震,然而心地里发生的地震却无时不把我们震得天旋地转。这才是佛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

    佛陀教导心和心理元素(心所)的目的不是要我们去执着那些概念,而是单纯希望我们去认清这些心理元素(心所)的无常、苦和无我性,然后放下,置它们于一边。清楚觉察到它们的生起。这颗心一直以来都受到制约,它被训练和制约到悖离、脱离了清净觉醒的状态。当心扰动时,会造作有为法,遂而影响心,形成一连串的发酵作用;整个过程促成了善、恶及其他种种结果。佛陀教我们要舍离这一切。虽说如此,刚开始仍需籍理论来认清自我,以便在未来的阶段中舍离一切。这是个自然的过程。心如此,心所(心理元素)亦然。

    心不为任何人而生,不为任何人而死;它是自由、闪耀、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的。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心受有为法染着,经我见所蒙蔽。佛陀因此教我们要审视这颗心。最初始有东西存在吗?是在什么也没有;它既不从因缘生,亦不由因缘灭。当心遇到善时,它不会变成善的;当它遇到恶时,亦不成为恶的。当你清楚透彻了心的本然时,就是如此而已。从这当中可以领悟到;一切法其实都是无自性的状态。

    「修习法」因此极为重要。落实我的修行便是我的学习方法。我对心的刹那和心理元素(心所)一窍不通,我只是去观照觉知的本质。如果瞋心生起了,我会自寻解答;如果爱念生起了,我就追究其原因。这就是方法,不论将它说是念头也好,或称为「心所」也罢,那又如何?只需透彻这一点,只要你能解决这些爱、瞋的情绪,让它全然在内心中消失为止。当我在任何情境下都能停止爱瞋时,表示我已能超越痛苦了。从此以后,哪怕任何事情发生,我的心都处于泰然,不带一点残留,因为所有一切皆止息了。

    这颗稳实专注的心会在佛法修习中引发更加强而有力的辅助能源,使我们对所经验的视觉、听觉等有更深刻的观想。一旦心稳固在正念和安定上时,我们便能着手往色、受、想、行、识;色、声、香、味、触、法(法尘、心的对象)的实相里持续探究。当它们一一现起时,要继续以决意审视它,以防止正念有所闪失。这么一来,我们便能了知它们的本然;其实都是随其自然法则而形成的。就在我们的领悟稳定成长之际,智慧于是生起。一旦对事物的真实本然有了清楚的了解,我们的旧有想法就会被连根拔除,概念的知识将转化为智慧。戒、定、慧就是如此融会贯通而成为一体。

    虽然有一些很受尊崇的学者曾著作分析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但那些文字本身只是外在的讯息罢了。设若心确实沉浸到这些深定境界时,它对那些繁文著疏可是一无所悉的。心知晓,但是它所知晓的与我们所学的理论不尽相同。如果学者试图把持着理论不放,并硬将它往禅修里拉,边坐边想:「嗯……,这是什么境界?是初禅了吗?」当下「定」已消散,也得不到任何实质利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有欲望的缘故。一旦欲望介入会是什么情形?心会在同时间退出禅定。因此我们每个人必须在禅坐时,完全摈弃思维和推测,然后将身、语、意彻彻底底地投入修行之中;此时只需观察心理运作,别把佛学书籍扯进来,否则情况会一团混乱,因为书中记载的没一样跟事物本然的实相相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倾听弦外之音(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lrz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