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指标管理
实行“指标管理”的时期大致是1996-2000年之间。指标管理仍属于审批制,这一阶段吸取了“额度管理”时期地方推荐多为较小规模企业的弊端,实行制定规模和指标下发到全国各个行政单位的方式,并有证监会进行实质性审查。
改革的效果也很明显,有很大一批大中型优质企业在这一时期完成了股票发行上市,其中大型国企占据了大多数。
当然,指标管理的问题同样也很突出。首先,地方上推荐大批优质国企上市的同时,也有很多借上市解决国企发展困境的问题,把上市变为替国企脱困,违背了股票发行的初衷,为了达到上市的目的,地方上采用数据造假和包装上市的案例屡见不鲜。这一时期,基本很少有民企和外企上市发行,跟指标的导向有很大关系。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属于审批制下的变化,所以总结一下审批制,审批制的意思是企业上市首要条件是取得额度和指标。只要拿到指标后,发行股票就是走过场的形式,因此上市重点就变成怎么样把指标抢到手,跟企业本身的质地关联性反而不那么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