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自我认同”。
意象对话技术中也说了一个叫“观想本尊”的方法。
其实都是在说一个“自我概念”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在探讨“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我们经常会听到别人说,“我是一个不擅于交际的人”,“我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我不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这些都是我们对自己的一种“自我概念”。当我们对这样一些“自我概念”产生认同之后,我们的行为举止甚至是情感也会渐渐像这个“自我概念”靠拢,让我们渐渐变成那个我们“自认为”的人。
记得我刚上大学的时候,我从贵州来到北京。这是一个我很不熟悉的城市。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融入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因为我从小在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的时候,总是非常害怕、拘谨。而越是害怕、拘谨往往越是做错事情让自己更加害怕和拘谨(我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体验)。
我不喜欢那样的自己。我希望来到新的环境中,我能有所不同。
于是我开始在朋友圈中搜索:谁是最擅长在陌生环境中表现出彩呢?
我想到了我的好朋友玺儿。他总是在陌生环境中很快能跟身边的人打成一片,获得身边的人的喜爱。严格来说,我高中的朋友圈子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他来拓展的。我和他似乎分工很明确——他负责认识更多新朋友,而我则负责把“新”朋友变成“老”朋友(我很擅长这个)。
我决定在没有他的日子里(听起来怎么感觉怪怪的?)一人分饰两角,我要模仿他!
在做了这个决定之后,每当我开始感到害怕和拘谨的时候,我就会去想:“如果现在是玺儿在这里的话,他会怎么做呢?”我对玺儿很熟悉,所以我很快就知道他会怎么做。然后,我就假想自己就是他,按照他的方法做。结果我发现,确实很有效果,我很快就不那么紧张和害怕了。久而久之,我想到玺儿的次数越来越少,因为我已经不用再去想他会怎么做了——我已经成为他了。
这就是朱建军老师所说的用“观想本尊”法去调整我们的自我认同。这两者的区别在于自我认同是一种更本能,更自动化的一个对自我的概念。而“观想本尊”则是一种比较积极主动的,可以由我们自主选择的自我概念。
如果我们能够合理使用这样一种“观想本尊”法,我相信,我们终将成为我们想象中的那个人。
网友评论